詩,役:一九五○、六○年代台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 | 拾書所

詩,役:一九五○、六○年代台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

$ 340 元 原價 400

台灣現代詩歌的研究一般多以「歷史」及「時間」為參照,「台灣意識」或「中國情結」往往佔據論述的篇幅,而忽略了美學與藝術真正的精神與價值。

本書以「空間」概念切入,結合「詩歌」與「空間」分析,不僅只於獨立探索詩美學,也並非鑽研物理空間,而是透過鳥瞰式掃描和地毯式搜索,為僵化的歷史時間另闢一條新的思路。作者以一九五○、六○年代戰後現代詩軍旅詩人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一方面由於三位詩人的作品在軍旅詩人中較精純與整齊,在現代詩的創作質量上也展現顯著的躍升,迄今對詩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們的崛起與壯大應和著五、六○年代台灣文壇特有的發展景況。

透過鳥瞰式的掃描,可知當時的環境氛圍與詩人所採取的創作策略密切相關:
洛夫的「石室」是前線金門的碉堡,充滿死亡的氛圍,其空間越往下越壓縮狹小,幾至無可救贖的可能;瘂弦的「航行」意象充滿暗礁與險阻,人生常被比喻成死亡機率極高之「航行」。商禽的「自我監牢」與敞視建築,往往桎梏住肉身與靈魂,其所反映的是無所不在的箍制與監控。

透過地毯式的搜索,由詩人創作技巧去探索他們創作的理念與美學技巧:
洛夫以蒙太奇手法,呈現主體、客體易位與擺佈,雖然其詩常被歸類為超現實主義,然而由其存在的空間來看,反而能從其創作找到貼合點,發現詩人「遞降地窖式」的空間書寫。瘂弦透過「韻律式」的節奏與歌謠風,產生「地方芭蕾」的特性,在其劇戲性的表現風格中,可發覺他所拉出的類喜劇距離與張力。商禽善用變形的詩藝,長篇敘事地營造情境,詩中充滿著動物化的隱喻,打破了有限存在的藩籬、海峽空間的文化阻隔,以及親人與長輩的懷想距離,進而以無限、想像語言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來破除對死亡的恐懼;詩人如「介殼蟲」一樣擅於「保護」及「防衛」,也與他創作的主題與材料如出一轍。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