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印度少年是作者陳柏源以童年的角度下筆。
貫穿著整個在千禧年期間定居於印度南部大都金奈五年的面貌。從回憶出發,那個少年和書寫本尊共同來回描寫著這段沉默史,因為那個少年不講話。在金奈經濟起飛的年代裡散發著豐富歷史人文的空氣,守護它的是「Chennai」那尊女神原意的神秘面貌。
● 作者陳柏源受到德國哲學家及文化評論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柏林童年》一書的影響。
一個從未來望向過去的思想記憶,體現著一座城市風景,也同時間撥開著那副自己模糊輪廓的倒映。同時有著藝術創作者的身份,陳柏源試圖透過自己在金奈的生命經歷,觀察帶有強烈宗教意涵和神秘主義的那個過去, 除了大幅度帶出南印度的文明歷史之外,也試著同步連線上那位印度少年。
● 理解南亞文化知識的一部小型著作。
本書記錄著陳柏源於金奈當地學校的所學所聞,藉由些許考證但同時保留著那不可考,耳聞到的第一性。裡頭收錄著有關泰米爾文化意識、耆那教文化、印度教神話故事、阿克巴與比巴兒、《腳鐲記》等,讓我們窺探千禧年南印度金奈的面貌。
最自然的跨越領域產生自最有感的童年跨國界的碰撞。—— 馬華策展人劉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