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二【臺北文學獎年金大獎獲獎作品】 | 拾書所

女二【臺北文學獎年金大獎獲獎作品】

$ 356 元 原價 450

第23屆臺北文學獎年金大獎獲獎作品!

女演員鄧九雲至今最精彩的一次文學創作!

一部讓人又哭又笑的女性生命之書!

「超乎預期的好看!」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 盛讚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

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

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

 

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她是黃澄,排行老二,和姊姊黃茜相差12歲,

她踩著姊姊的步伐長大,踏上演員之路,卻從面貌模糊的替身開始。

澄是透明色,最終她能找到自己的模樣與色澤嗎?

 

「戲最怕拖,感情也是。她想,全力以赴的唯一方式,就是讓自己沒有後路。」

從小父親缺席,黃澄看著姊姊深陷不倫關係,

而後自己演藝夢想的起始,竟也疊上父權與愛情。

懵懂的她,從新人開始一路摸索跌撞,

舞臺劇、遠赴倫敦學習表演,等到絕佳演出機會卻又破滅。

她的感情與夢想糾纏不清,得到的同時又失去,

最終她做出能守住最多的那個選擇。

 

「紅鼻子是最小的面具」,演員戴上面具演繹他人人生。

但黃澄擁有的紅鼻子,卻是種守護,

那曾與她交換夢想、信任與失落的摯愛。

紅鼻子先是啟動了愛,隨後埋葬了愛,

卻在她演員之途的關鍵時刻,鋪平了沿路崎嶇。

  

「她想過放棄,又決定一搏;演員這條路,永遠都在開始。」

從替身、新人,離家成為女人、女角,

透過身分不斷的轉變,黃澄在夢想與愛中尋找自我。

黃澄帶著身上一系列的錯誤走走停停,

學會彎折自己去承擔演藝戰場的殘酷與傷害。

當榮耀來臨,她明白是因為持續失敗,才能抵達這裡。

 

起初的澄,是被迫揉雜了他人色彩、沒有自我形狀的透明;

最終她察覺,她的澄是將萬物包覆其中,

所有生命原形都在那抹溫柔的透明中得以安然存在。

  

【摘錄‧女二自白】

▍演戲怎麼可能會無聊?第一次披上角色後,

她才發現被蓋住的那個自己,原來沒有形狀。

 

▍她說的「男人」,正是她所害怕的「權力依附」。

否則她為什麼會用爬的,為什麼靠得那麼緊,又為什麼想哭?

 

▍她驚訝一雙眼睛怎麼會懂得去尋找另一雙眼睛?

當她的手去靠近對方身體時,她又是怎麼也剛好伸出手去接住那隻手?

身體的所有部位,都像長了腦袋瓜一樣,能指認出同類,在主人相愛的時候。

 

▍這些都不會影響到她了。她靠著自己努力攀爬,

越過如山巒般的恐懼與控制,連綿起伏都是在傳遞今天的自己。

 

▍她已經懂得不把責任往外推,只要夠專心,她可以看見自己想見的。

想像力是一種恆常的耐力訓練。

 

▍事物的反面與其本身有著同樣的分量,

有時能讓希望延續下去的,是全然相反的絕望。

 

▍她已練就連瑜伽老師都缺乏的柔韌,

能夠彎折自己去承擔殘酷與傷害,再看似毫髮無傷地全身而退,

繼續在演藝戰場上舒展筋骨。

 

▍他把菸摁熄,收進另一個菸盒裡。

那一刻她明白為什麼這個動作會讓自己醉心多年,

原來她一直把自己想成那個菸蒂,使用後可以逃離被棄擲的命運。

 

▍她一度懷疑這是一場潛意識的預謀,曾啟動過他們情感的紅鼻子,

從英國回來再也沒有用過了。它待在那魔法包裡,成一道奇蹟的誘餌。

她一直都知道,哪怕一句臺詞,一本小說,一部電影,

甚至一個小道具,裡面全都葬著愛。

 

▍她得想辦法走回自己的位置,儘管地上沒有馬克標記,

沒有燈光一片漆黑,但同時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取代她。

 

▍當一個角色離開的時候,一定有東西會被留下,

那就成為下一個角色的養分。

 

【封面想說──】

邀請藝術家朱理安為《女二》繪製封面,

刻意將畫中女子的五官隱去,只保留模糊輪廓,

彷彿一張空白畫布,任由他人填補上色,

或投射出自己想像中的模樣,一如書中主角初始仍未定義出自己的形狀。

而畫布紋路的顆粒感,則帶出生命被不斷現實打磨後,斑駁而粗礪的一面。

 

那顆被人拿在手中的紅鼻子,可以代表任何美好的一切,

它可以是一份愛、是奇蹟、是守護,可以由他人賦予,

亦能由自己定義,讓我們在艱難世事中,得以讓自我繼續存在。

 

封面選用蒝織紙,來自日本百年歷史的竹尾紙廠,

紋路取自日式傳統建築工藝中的土壁壓紋,完美表現畫布紋路的質地觸感,

讓捧讀時的感受,從裡到外,從文字故事到封面,一體呈現。

 

獲獎佳績

 

▍第23屆臺北文學獎年金大獎首獎

▍2023年3月誠品選書

▍2023年3月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好評推薦

 

【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資深影評人──聞天祥‧真摯推薦】

▍超乎預期的好看!《女二》如果改編為影視作品,將會是所有女演員夢寐以求的挑戰。

如果因為「演員」鄧九雲而閱讀這本小說,在闔上書頁的時候你將讚嘆「作家」鄧九雲的生花妙筆引人入勝。

 

【臺北文學獎年金類決選評審‧盛讚】

▍作者的文字非常出色,形容、譬喻都不落俗氣,可以將許多感覺、感情寫得極深、極細。

寫作技巧也熟練,作者習慣將重要事件、轉折先行隱去,再於後面的篇幅中回溯、處理,如此可為讀者帶來閱讀上的衝擊。

  

▍這部作品充滿了精緻與成熟的表演意識,作者在刻劃人物時,會高度意識到觀眾的眼光,將人物的個性、形象鮮明地雕塑出來。

我覺得這部分的功力,正是臺灣小說所失落的斷層,很高興看到作者將這層斷裂給接了回來。

 

▍作者雖是在寫劇場、寫戲劇、寫表演,同時也是在寫社會,因為社會中亦自成一座座劇場、一齣齣戲劇,

彼此的呼應形成了一種虛實對照;透過角色的塑造,來追尋自我、再造自我,自成了一種深刻的哲思。

 

▍她的情感穿梭在戲與現實人生之間,不落入自怨自艾的坑洞,甚至以此為施力點,

使用瑜伽般的柔軟與韌性,來探討人生的哲理,將「戲如人生」詮釋得淋漓盡致。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