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的得獎評語為——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以高超的技巧,並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而泰戈爾則是拍了一個電報給學院,除了表明由於「半個地球的遙遠距離」,無法親往領獎外,還說:「我墾求向瑞典學院,表達對那寬大之了解的感謝與領受;這了解將遠的接近了,也使陌生人變成了兄弟。」
泰戈爾在一八一六年誕生於孟加拉,這裡正是傳教先鋒凱瑞許多年前做過不懈努力的地方,此地是英印最早的一省。泰戈爾是一個受尊敬的家族的後裔,這個家族在許多方面都也已證明了心智能力的傑出。泰戈爾在幼年與青年時期的成長環境絕不是未開化的,或對他的世界觀與生命觀有所阻礙的。在他的家庭裡,不但對藝術有高度的教養,並對祖先的智慧與探討精神深為尊敬,將祖先留下的經文用於家庭崇拜。在他的周圍也醞釀著一種新的文學精,有意識的要伸向人民,使這種文學得以體認人民生活的需要。
他的父親是一個宗教團體最熱切的份子之一,也是其中的領導之一。這個團體名叫Brahmo Samaj,它不是古印度形態的教派,它的目的不是在提倡對於某個神的特別崇拜,視之為超乎其他眾神之上。它的創始者是十九世紀一位啟蒙過的、有影響力的人,這位人士研習過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而深受這些宗教教義的影響。他致力於將自古沿傳下來的印度賦以一種解釋,使此種解釋跟他所領會基督教精神與精義相吻合。
泰戈爾為執行他生命的工作,自己具備了多方面的文化,不僅是印度的,也包含歐洲的,並因在國外旅行和倫敦的求學而擴充與成熟。少年時,他在本國廣泛旅行,陪伴他的父親,甚至遠至喜馬拉雅山。他開始用孟加拉文寫作的時候還相當年少,他寫散文、詩、抒情詩與戲劇。
他除了對本國的一般人民做過描寫之外,還在不同的著作中探討文學批評、哲學與社會學的種種問題。有一段時期,他忙碌的活動曾經中斷過,因為那時他感到必需依照他民族久違的傳統,做一段時間的隱遁沉思的生活,於是他坐船漂浮在聖河恆河的支流中。同返規律生活之後,他的聲譽在他的人民之間日益鵲起,因為他是智慧優異而貞潔虔敬的人。他的孟加拉西方創立了露天學校,在芒果樹下授課,許多青年學子受教之後,忠心的將他的教訓傳遍了全國。
不論在什麼地方,凡是泰戈爾遇到可以把心靈打開以接受他的高超教訓的,都受到了適當的接待,把他視為褔音的受惠者,而這種褔音是用一種通俗易曉的語言中表達出來、從那東方的寶藏裡透露出來的;這東方的寶藏的存在久來已經在我們推測之中。
西方世界對工作有一種盲目崇拜,這崇拜是出於藩籬似的城市生活的產物,並受到不安定的、競爭劇烈的精神的滋養:西方人征服自然,因為他們喜好利益,喜好求取所得,誠如泰戈爾所說,「就好像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敵意的世界中,必須把我們想要的每樣東西,從一種不願意給予我們的、跟我們有敵意的安排中擰取出來一樣」;西方人所過的是種種令人疲乏的匆忙生活;泰戈爾提供於吾人面前的,則是與此相對的男一種文化,這個文化,在印度廣大的、平靜的、奉為神聖的森林中達到了完美境界,這個文化所尋求的靈魂的恬靜和平,與自然本身的生命日益和諧。
泰戈爾簡介: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5.7~1941.8.7),孟加拉族人,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