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兒(中英雙語讀本):羅北兒故事集 | 拾書所

露西兒(中英雙語讀本):羅北兒故事集

$ 288 元 原價 320

羅北兒故事集新版導讀

 

羅北兒的特殊幽默

楊茂秀(書系策畫者&譯者)

 

你手上這部【羅北兒故事集】,一共七本,每一本都是二書合一,也就是:英文原著與中文翻譯。它們全部,每一本,都是「思考的章節書」。章節書英語指的是Chapter Book。這種書介於繪本,或稱圖畫故事書,與只有文字沒有圖,或只有少數插圖的文字書之間。它的特性是文與圖所占空間,比例差不多。與臺灣習稱的「橋梁書」相較,二者都強調書中圖文比例,及內容意義的詮釋,但在此之外,「章節書」更重視其語法中的標點,言詞分行、分句、分段;形式上,更講究韻文與節奏。【羅北兒故事集】正是如此。

 

這些以友誼及關懷思考為主題的章節書,在美國出版了四、五十年後,已從曾經流行的童書,演變成為新的經典兒童文學啟蒙讀物。我認為【羅北兒故事集】是英語世界,最富玄想性的思考實驗入門的根本,它們是從文學與藝術的傳統所發展出來的生活哲學。而兒童哲學強調孩子天生有能力在生活的經驗中作哲學思維,不斷要以最單純的問題,問出心中的好奇。

 

要瞭解羅北兒作品之於兒童思考,我們可以拿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團隊──「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作品為典範,所創作的兒童思考故事來一起討論。它們的相同之處是,兩者都以戲劇的形式來呈現多元多層次的思考風格。這種風格最佳的描述,應該是:「沒有戲劇便沒有哲學。」而羅北兒作品,與IAPC發展出來的思考故事的哲學教室相比,是「紙面的劇場」,其演出是將文句以積木及樂高的方式,做各種斷與連的遊戲。這種遊戲,真真假假,可說是虛實的交織組合,在西方戲劇裡最傑出的呈現,出現在莎士比亞的作品,尤其《哈姆雷特》一劇。

 

我們研究並推廣兒童思考教育,特別是兒童哲學教育,需要許多紙面劇場的素材。羅北兒的作品雖簡約,但內容豐富,包含的議題又廣泛而多元,容易觸發能帶來希望的幽默。提供希望的幽默,總是受歡迎的。

 

我個人研讀羅北兒的作品,會時時提醒自己一件事:「羅北兒的故事,在每個閱讀與討論的當下,都有其獨立的生命;因此在我的記憶裡,那個故事的面貌是會有所變化的。跟別人談論過程中,編織出來的願景(vision)、形式、內容,及可能產出的戲劇效果,其多元多層次連結出來的新天地,常隨時空的轉移,存在於內心的深處。」

 

在語文教學上,前臺灣大學外文系白珍(Jane Parish Yang)教授表示:「羅北兒的著作,就原著的英文,或中文翻譯,都屬結構簡單,內容與形式重複性很高,其韻律、節奏切合內容意義的表達,不管是大人與小孩共讀,共唸或輪唸,或小孩自己閱讀、朗誦,或依其內容、形式去另行創作,都能受益豐盛。」

 

臺灣的英語、美語的教學,應用繪本教語文的文本與活動非常多樣,而且不乏優良的作品及機構,我相信【羅北兒故事集】的出現,一定能為家庭、學校、課輔機構帶來許多由於真正使用主動想像而產生的笑聲。因為,羅北兒強調的是主動的想像,誠如愛因斯坦說的:「想像比知識重要得多。」──我認為想像使知識開始呼吸,產生生命的情調。

 

前面提到羅北兒作品是「紙面的劇場」時,已點出羅北兒的創作方式比較接近積木方式,樂高方式。這種方式做出來的東西,讀者可以把其中的句子,排行、分段等,拆解開來,依自己的觀點去重組,產生新作品。

 

但是,要做這拆解與重組,必須建基在一種「平等且多元」的假設上。偏偏有不少童書作者,儘管會說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可是我們看到的書中的設定卻是不平等的──大人常常說的是一回事,做的卻是另一件事,而且往往正好和說的相對反。

 

那麼,羅北兒有什麼不同?他為什麼受孩子的歡迎與喜愛?前天,我和小時候深受羅北兒影響的詩人,也是畫家通話,他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他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在羅北兒的作品中,都有多元的存在方式,存在方式不同,有了衝突、不一致時,羅北兒提供的,不是解決方式,也不做對與錯的區分,事實上,即便有了對與錯,也不會是錯的一方必定要屈服於對的一方的意志力。」

 

在英美作家中,我認為羅北兒與十九世紀的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都是最富形而上(metaphysical)意味的童書作者,也都是詩人,只是羅北兒的作品,最是充滿平常生活的散文詩。他的作品會影響讀者,提出有趣的案例,讓案例在生活中產生討論,進行觀念上的釐清。同時,也是一些讓人容易學會整理自己經驗的故事。

 

《露西兒》

一般的作家、編輯出版人、評論人、教師,基本上並不在作品中呈現出大人與小孩是真正平等的,大人通常想協助小孩,但是,不會想向小孩學習,或共同探索;而羅北兒的作品之所以受小孩喜歡,是因為他們在閱讀或談論中,體會到他們是活動的主角,是許多決定的主人翁,比方羅北兒的《露西兒》就是一例。

 

露西兒是一匹馬,一位農夫工作的夥伴,她一直是在田裡犁田,工作的馬。但農夫的太太不這麼認為。她認為露西兒應該和她一樣,做個貴婦,在家中喝茶,聽收音機。儘管對露西兒有不同的認定,農夫還是跟太太一起把露西兒帶去鎮上買東西。對小孩來說,農夫不是解決問題,是將兩種矛盾放在一起──當貴婦,或者是當一名工作者。至於夾在兩種主張之間的露西兒,不是單純屈服於某一方,是在親身嘗試體驗中得到了選擇的權利與智慧,得以重新作為犁田的、工作的馬。所以小孩讀的時候,會認同的不是太太,也不是農夫,認同這一匹馬。這是一個好的練習。(此文為節錄)


推薦序
 

輕寓言中的人生智慧

莊世瑩(童書作家)

 

阿諾.羅北兒是一個天生的說故事人,小時候因為體弱多病,常常不能去上學,但是他善於畫畫和講故事的天分,為他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大學畢業後,他原先在廣告公司工作,但是童年說故事的經驗,讓他嚮往能成為童書作家。 

 

美國在1960年代初期,大手筆推動兒童閱讀,「I Can Read」(我能讀)系列出版因運而生。大獲成功的「I Can Read」需要更多優秀的童書創作者投入參與,羅北兒因此得到加入童書創作行列的機會,先後發表了將近二十本的「I Can Read」系列圖書。

 

其中廣受喜愛的《青蛙和蟾蜍》系列,為他得到凱迪克獎和紐伯瑞獎的殊榮,在童書作家中,羅北兒是少數圖畫和文字都非常優秀的創作者。在這一套《羅北兒故事集》裡,收錄了自1964至1981年的七本「I Can Read」讀物,從中可見羅北兒創作風格的漸進變化,以及展示了他如何運用才華邁向高峰的歷程。

 

他是一個絕對的「萬物有靈論者」,因此在他的書中,特別喜歡以動物來代替人類的角色,不僅更吸引兒童讀者的目光,也能和現實拉出一段距離,如鏡像映照般,更深刻的反映人心的幽微和社會的現實。孩子會因此而無法理解蘊藏其中的情感嗎?羅北兒認為小孩比大人更不掩飾這些情感,是大人忘記了童年曾經擁有的感受。

 

在他創造的「動物園」中,1970年代之前的《露西兒》和《小豬離家記》,都是一氣呵成的故事,搭配色彩明亮繽紛的插圖,呈現出早期受卡通影響的歡樂氣氛,簡潔淺白的文字帶著聲韻的律動感,無論字數和節奏,都符合「I Can Read」的要求,以及鼓勵孩子主動拿起書來閱讀的精神。

 

自《老鼠爸爸說故事》之後,羅北兒開始增加文字的分量,並將每本書以數個小故事集合而成。他並師法最心儀的兩位童書作家: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和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從封面復古的設計到書內優雅的插圖,以及動物擬人化的造型意象,由內而外都充滿了濃厚的維多利亞時代氣氛。

 

老鼠爸爸這位富有智慧的說故事者,正是羅北兒的化身,他熱愛為自己的孩子說故事,當然也樂於向更多的小朋友說故事。《老鼠湯》裡以故事智退黃鼠狼的聰明老鼠是他,《大象舅舅》中,用故事開導小象走出悲傷的大象也是他,《貓頭鷹在家》的心境自道,《蚱蜢旅遊記》闊步探險遊歷世界,全部都是羅北兒內心的真實感受。

 

從柏拉圖時代起,《伊索寓言》就藉著動物故事諷刺社會和進行道德教育,但不論承載了成年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