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名導荷索最真情、私密的文字紀錄!
.出版35年,華文世界首見中文譯作!
.榮獲1979年Rauriser文學獎!
.影評人聞天祥推薦、前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副教授專文導讀!
「我的步履堅定,大地為之顫抖。
當我行進時,如同一頭野牛;當我停歇時,宛如安歇的山岳。
不,她不可以死!她不會死!當我抵達巴黎,她還會活著。」
就算這是沒意義、瘋狂的事,也寧可堅持到最後。--荷索,1974年12月11日
1974年,天寒地凍的冬季,電影導演荷索接到一通巴黎打來的電話,掛下電話後立即抓了一件夾克、一個指南針、一個帆布袋和少許必需品上路,取道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從家鄉慕尼黑前往巴黎,徒步。
這段漫漫的艱辛旅程,只為一個人。
「擁抱瘋狂,走在世界的邊緣。」這就是荷索,一如他電影中的主角。
在大雪、冰霰肆虐的大地上,他踽踽前進,夜裡隨便棲身草棚或甚至闖入無人民宅。惡劣的氣候、溼透的身軀、腫脹的腳踝,都不敵他心中的唯一信念:
只要能成功走到那個遠方的城市,被宣判不久人世的導師蘿特.艾斯娜就能活下去。
◆慕尼黑到巴黎有多遠?飛行時間1.5小時=冰封大地上踽踽獨行3星期……
在這段彷彿永無止盡的奧德賽式旅途中,荷索真誠記錄下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人事物。日記中披露了他在極寒與純然孤寂下的瘋狂囈語、過去電影與旅行中的感思、充滿詩意的白雪鄉間景致,以及如影隨形的回憶。
閱讀這本小書,將串連起我們觀賞荷索電影的經驗;
透過這段徒步之旅,我們將見證大師影像的生成過程。
「除非這是在電影裡,否則我不會把這一切當真。」——荷索,1974年11月23日
■相關人物
蘿特.艾斯娜 Lotte Eisner
知名德、法電影史學家暨影評人。1896年出生於柏林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二戰期間逃往法國。在集中營度過一段時間。1945年起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之檔案管理長一職,直到1975年退休。持續為法國《電影筆記》、《電影期刊》(Revue du cinema)撰文。
蘿特.艾斯娜是最早肯定並積極推介「德國新浪潮」的影評人,有「德國新電影之母」之稱。不只荷索將電影《賈斯柏荷西之謎》一片獻給她,溫德斯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亦公開題獻感謝她。
.出版35年,華文世界首見中文譯作!
.榮獲1979年Rauriser文學獎!
.影評人聞天祥推薦、前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副教授專文導讀!
「我的步履堅定,大地為之顫抖。
當我行進時,如同一頭野牛;當我停歇時,宛如安歇的山岳。
不,她不可以死!她不會死!當我抵達巴黎,她還會活著。」
就算這是沒意義、瘋狂的事,也寧可堅持到最後。--荷索,1974年12月11日
1974年,天寒地凍的冬季,電影導演荷索接到一通巴黎打來的電話,掛下電話後立即抓了一件夾克、一個指南針、一個帆布袋和少許必需品上路,取道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從家鄉慕尼黑前往巴黎,徒步。
這段漫漫的艱辛旅程,只為一個人。
「擁抱瘋狂,走在世界的邊緣。」這就是荷索,一如他電影中的主角。
在大雪、冰霰肆虐的大地上,他踽踽前進,夜裡隨便棲身草棚或甚至闖入無人民宅。惡劣的氣候、溼透的身軀、腫脹的腳踝,都不敵他心中的唯一信念:
只要能成功走到那個遠方的城市,被宣判不久人世的導師蘿特.艾斯娜就能活下去。
◆慕尼黑到巴黎有多遠?飛行時間1.5小時=冰封大地上踽踽獨行3星期……
在這段彷彿永無止盡的奧德賽式旅途中,荷索真誠記錄下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人事物。日記中披露了他在極寒與純然孤寂下的瘋狂囈語、過去電影與旅行中的感思、充滿詩意的白雪鄉間景致,以及如影隨形的回憶。
閱讀這本小書,將串連起我們觀賞荷索電影的經驗;
透過這段徒步之旅,我們將見證大師影像的生成過程。
「除非這是在電影裡,否則我不會把這一切當真。」——荷索,1974年11月23日
■相關人物
蘿特.艾斯娜 Lotte Eisner
知名德、法電影史學家暨影評人。1896年出生於柏林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二戰期間逃往法國。在集中營度過一段時間。1945年起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之檔案管理長一職,直到1975年退休。持續為法國《電影筆記》、《電影期刊》(Revue du cinema)撰文。
蘿特.艾斯娜是最早肯定並積極推介「德國新浪潮」的影評人,有「德國新電影之母」之稱。不只荷索將電影《賈斯柏荷西之謎》一片獻給她,溫德斯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亦公開題獻感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