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出版於布賀東發表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宣言〉後四年(一九二八),是影響最深遠的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主角娜嘉落魄、孤單,卻充滿想像力與聯想力,她的遭遇總使敘述者低迴良久。對自傳、偵探愛情小說、城市書寫或病歷摘要等文體不喜設限的讀者來說,本書能提供更豐富的「我是誰?」設問。
描述布賀東在巴黎街頭遇見落魄、拮据、孤單而貧窮的娜嘉。正如她的名字「娜嘉」(Nadja在俄文裡是「希望」之字首)所暗喻的,她自稱為遊蕩的靈魂,充滿想像力與非凡聯想能力;她無所畏懼,抗拒一切習俗與價值觀,顛覆瘋狂與理性的邊界。《娜嘉》這本文字結合影像的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究竟是一部小說、自傳、偵探愛情小說、城市書寫,甚或是臨床病例式斷片聯想,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更值得注意的,應是布賀東以「我是誰?」這個問題建構了整部作品,讓 本書超越了超現實主義的原有格局,更衝擊了當時的社會。
作者安德烈.布賀東(Andre Breton)既是詩人也是心理醫生,一九二四年他號召了一群詩人,在巴黎發表了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宣言〉,由此可見超現實主義的成立,最初是在文學的領域發生,後來才擴及繪畫範疇。本書於一九二八年在法國出版後,被視為影響最深遠的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亦是廿世紀的法國經典。
描述布賀東在巴黎街頭遇見落魄、拮据、孤單而貧窮的娜嘉。正如她的名字「娜嘉」(Nadja在俄文裡是「希望」之字首)所暗喻的,她自稱為遊蕩的靈魂,充滿想像力與非凡聯想能力;她無所畏懼,抗拒一切習俗與價值觀,顛覆瘋狂與理性的邊界。《娜嘉》這本文字結合影像的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究竟是一部小說、自傳、偵探愛情小說、城市書寫,甚或是臨床病例式斷片聯想,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更值得注意的,應是布賀東以「我是誰?」這個問題建構了整部作品,讓 本書超越了超現實主義的原有格局,更衝擊了當時的社會。
作者安德烈.布賀東(Andre Breton)既是詩人也是心理醫生,一九二四年他號召了一群詩人,在巴黎發表了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宣言〉,由此可見超現實主義的成立,最初是在文學的領域發生,後來才擴及繪畫範疇。本書於一九二八年在法國出版後,被視為影響最深遠的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亦是廿世紀的法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