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怪物,但是我愛妳;
我可鄙、殘忍、一無是處,但是我愛妳,我愛妳……
我的蘿莉塔。
「少女學」的代表之作,當代「蘿莉風潮」的開山始祖
從震驚世界的5國禁書,到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
全新中譯本
◆ 特別收錄:「《蘿莉塔》橫跨美國公路之旅地圖」
特別取得德國知名納博科夫學者授權,將書中男主角帶著孤女蘿莉塔長達27,000英里、橫跨48州的美國公路漂泊之旅的路線,繪製成地圖,不僅凸顯《蘿莉塔》作為「公路小說」先驅的重要地位,也讓讀者體驗納博科夫筆下一九四○年代的美國風情!
Lolita /lə(ʊ)ˈliːtə/
【名詞】 指性早熟的年輕女孩。
【出處】 來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出版之小說《蘿莉塔》裡的同名角色。
──《牛津英語辭典》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清晨時,她是蘿,平凡無奇的小蘿,四呎十吋高,只穿一隻襪子;身穿寬鬆長褲時,她是蘿拉;在學校她是朵莉;正式簽名時她是朵拉芮絲。
然而,在我懷抱裡,她永遠都是蘿莉塔。」
年屆四十的歐裔文學教授韓伯特,在美國小鎮邂逅了寡婦房東的十二歲女兒「蘿莉塔」,深深為少女那既孩子氣、又充滿妖異魅力的矛盾特質所著迷。於是他接近少女寂寞的寡母夏綠蒂、娶她為妻,理所當然成為了少女的繼父。
正當韓伯特為自己瘋狂的幻想與佔有慾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又處心積慮、自我欺騙地接近少女時,夏綠蒂偶然發現韓伯特的祕密日記,得知了丈夫的意圖,她在激烈爭執中衝出門外,卻意外車禍身亡。
於是,韓伯特帶著孤女蘿莉塔展開橫跨美國的漂泊之旅,而逐漸成長的蘿莉塔一方面在誘惑中採取主動,另一方面卻又暗自設法逃離繼父扭曲的掌控。這宿命中互相綑縛的兩人,便一路開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終點……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中,
在瑪莉蓮曼森的單曲〈心形眼鏡〉裡,
在躍動的日本動漫畫遊戲中,在迷幻的時尚伸展台上,
在德黑蘭的女子讀書俱樂部裡,
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見《蘿莉塔》。
這一次,讓我們重新閱讀它。
【《蘿莉塔》出版大事記】
1954 遭美國五大出版社拒絕出版,被迫轉往法國奧林匹亞出版社發行
1955 出版後,格雷安‧葛林讚揚為當年度最好的三本書之一,引起廣泛撻伐
1956 於英國、法國、阿根廷、紐西蘭、南非相繼遭禁
1958 在美國上市三週內,成為繼《飄》之後銷售最快的作品
1962 名導庫柏力克在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將其改拍成經典名片
1979 「蘿莉塔」風格服飾在日本蔚為風尚,逐漸形成動漫畫界、同人界重要次文化
1998 高踞美國當代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四位經典之作
【書封設計理念】
自從決定出版《蘿莉塔》與《蘿拉的原型》這兩本主題息息相關的「納博科夫雙書」之後,我們就一直希望能為它們創造一個富隱喻意涵的全新面貌。從一開始,我們便打定主意跳脫長久以來,各國書封以各式各樣的「小女孩」呈現《蘿莉塔》的慣例。考慮到原作者畢生對於蝴蝶的研究與熱愛,深深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於是,我們將其未完成遺作《蘿拉的原型》定義為大師的「天才之蛹」,《蘿莉塔》則定義為大師筆下「最耀眼的蝴蝶」,決定了書封的主圖呈現,作者名稱則用近似「自然標本標籤」的灰色色塊鋪底,再以白色手寫體呈現。
整體用色上,我們力求「少女」神祕但禁忌的氣息,分別為兩書選了小女孩裙裝上的洋紅,以及蝶翼上一閃而逝的藍紫;封面折口上《蘿莉塔》壓了尼龍網襪一般的曖昧底紋,而《蘿拉的原型》則搭配透鏡般不斷膨脹、收縮的圖紋,表現文字盡頭無窮的詮釋與想像。
不知道乘坐在蝴蝶翅膀上離世的大師,如果看到這兩本書的封面,會不會願意眨眨他一貫狡獪機敏的眼?
我可鄙、殘忍、一無是處,但是我愛妳,我愛妳……
我的蘿莉塔。
「少女學」的代表之作,當代「蘿莉風潮」的開山始祖
從震驚世界的5國禁書,到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
全新中譯本
◆ 特別收錄:「《蘿莉塔》橫跨美國公路之旅地圖」
特別取得德國知名納博科夫學者授權,將書中男主角帶著孤女蘿莉塔長達27,000英里、橫跨48州的美國公路漂泊之旅的路線,繪製成地圖,不僅凸顯《蘿莉塔》作為「公路小說」先驅的重要地位,也讓讀者體驗納博科夫筆下一九四○年代的美國風情!
Lolita /lə(ʊ)ˈliːtə/
【名詞】 指性早熟的年輕女孩。
【出處】 來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出版之小說《蘿莉塔》裡的同名角色。
──《牛津英語辭典》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清晨時,她是蘿,平凡無奇的小蘿,四呎十吋高,只穿一隻襪子;身穿寬鬆長褲時,她是蘿拉;在學校她是朵莉;正式簽名時她是朵拉芮絲。
然而,在我懷抱裡,她永遠都是蘿莉塔。」
年屆四十的歐裔文學教授韓伯特,在美國小鎮邂逅了寡婦房東的十二歲女兒「蘿莉塔」,深深為少女那既孩子氣、又充滿妖異魅力的矛盾特質所著迷。於是他接近少女寂寞的寡母夏綠蒂、娶她為妻,理所當然成為了少女的繼父。
正當韓伯特為自己瘋狂的幻想與佔有慾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又處心積慮、自我欺騙地接近少女時,夏綠蒂偶然發現韓伯特的祕密日記,得知了丈夫的意圖,她在激烈爭執中衝出門外,卻意外車禍身亡。
於是,韓伯特帶著孤女蘿莉塔展開橫跨美國的漂泊之旅,而逐漸成長的蘿莉塔一方面在誘惑中採取主動,另一方面卻又暗自設法逃離繼父扭曲的掌控。這宿命中互相綑縛的兩人,便一路開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終點……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中,
在瑪莉蓮曼森的單曲〈心形眼鏡〉裡,
在躍動的日本動漫畫遊戲中,在迷幻的時尚伸展台上,
在德黑蘭的女子讀書俱樂部裡,
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見《蘿莉塔》。
這一次,讓我們重新閱讀它。
【《蘿莉塔》出版大事記】
1954 遭美國五大出版社拒絕出版,被迫轉往法國奧林匹亞出版社發行
1955 出版後,格雷安‧葛林讚揚為當年度最好的三本書之一,引起廣泛撻伐
1956 於英國、法國、阿根廷、紐西蘭、南非相繼遭禁
1958 在美國上市三週內,成為繼《飄》之後銷售最快的作品
1962 名導庫柏力克在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將其改拍成經典名片
1979 「蘿莉塔」風格服飾在日本蔚為風尚,逐漸形成動漫畫界、同人界重要次文化
1998 高踞美國當代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四位經典之作
【書封設計理念】
自從決定出版《蘿莉塔》與《蘿拉的原型》這兩本主題息息相關的「納博科夫雙書」之後,我們就一直希望能為它們創造一個富隱喻意涵的全新面貌。從一開始,我們便打定主意跳脫長久以來,各國書封以各式各樣的「小女孩」呈現《蘿莉塔》的慣例。考慮到原作者畢生對於蝴蝶的研究與熱愛,深深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於是,我們將其未完成遺作《蘿拉的原型》定義為大師的「天才之蛹」,《蘿莉塔》則定義為大師筆下「最耀眼的蝴蝶」,決定了書封的主圖呈現,作者名稱則用近似「自然標本標籤」的灰色色塊鋪底,再以白色手寫體呈現。
整體用色上,我們力求「少女」神祕但禁忌的氣息,分別為兩書選了小女孩裙裝上的洋紅,以及蝶翼上一閃而逝的藍紫;封面折口上《蘿莉塔》壓了尼龍網襪一般的曖昧底紋,而《蘿拉的原型》則搭配透鏡般不斷膨脹、收縮的圖紋,表現文字盡頭無窮的詮釋與想像。
不知道乘坐在蝴蝶翅膀上離世的大師,如果看到這兩本書的封面,會不會願意眨眨他一貫狡獪機敏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