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孩子叛逆、逃學、憤世嫉俗、不可一世,眼看就要走向每一個父母親,都不希望自己孩子走上的錯誤道路。
他卻只說:「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只要每週陪我看三部電影。」就解決了這一切?
李安在獲頒金球獎最佳導演獎項時曾說:「一部好的電影,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本關於一對原先彼此疏離的父子,因為每週三次的電影聚會,不但改善了彼此的關係,也改變了一位十五歲叛逆少年正急速下墜之人生的書籍,正是最好的實例!
本書是發生在作者大衛.吉摩爾身上的真實故事。
故事發生在他和前妻生下的長子傑西.吉摩爾十五歲的那年。可能是因為正面臨青春期必然的叛逆階段,也可能是因為必須不斷輪流和父親與母親居住,他開始無心於課業,開始逃學,不聽管教,房間有堆積如山的未完成的作業,翻開課堂上的筆記幾乎是空白一片。你幾乎可以想像到,他正開始學習如何對世界表達他的憤恨與不滿,這可讓身為父親的大衛開始著急,驚覺到事態的嚴重性了。
他必須想個辦法扭轉局勢。
他給了傑西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留在他顯然已感到厭煩的學校,二是休學。這無疑是個簡單的選擇,誰都知道他會選擇後者。但大衛可不是簡單的父親,他所開出的附加條件是,傑西必須每個禮拜陪他看三部他所指定的電影。還有比在青少年時期和父母親一起看電影,更尷尬的事嗎?萬一出現露骨的性愛場面可怎麼辦?如果被恐怖片的嚇人橋段嚇得跳起來豈不是太丟臉了!更糟糕的是,誰知道他會挑什麼片?如果全是一些嚴肅議題的記錄片,或都是些給小毛頭看的動畫片……一般的青少年可受不了。
還好大衛對自己的兒子還算有基本的瞭解。他知道傑西愛看電影。這已經是他們兩人唯一的共同嗜好了。於是他們一起看了楚浮的《四百擊》,這個和傑西經歷過同樣叛逆時期,甚至也同樣休學的人,後來不只成了導演,該部電影還被公認為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揭竿之作。大衛把這一週三次的父子聚會,稱作「父子影痴俱樂部」。
隨著那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電影,他們也像是跟著環遊世界了一趟,還跨越了過去與未來……他們還一起看了莎朗史東的《第六感追緝令》,一起看《美國舞孃》……。這讓他們父子有了機會談談對於愛與性的看法。一部電影能在觀影者的身上產生多大的效應?若換作是一對父子呢?這是一本談論親子關係最有趣的書,說不定,比你看過的任何一部電影都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