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輕鬆、風趣的文筆,剖析數位藝術及文化,與其說這是一本數位藝術專書,倒不如說,這是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可以親近閱讀的一本好書。——台灣藝術大學校長/前北美館館長 黃光男
PCHome集團發行人/文化創意產業專家 詹宏志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 林珮淳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許素朱
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 潘安儀
微型樂園創意總監 蔡宏賢
美國紐約頂點列(vertexList)另類藝術空間創辦人 Marcin Ramocki
靜宜大學媒體科技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長 邱誌勇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 黃文宗
——聯合推薦
自從數位科技介入當代藝術,數十年來,它在藝術創作、市場和教育等層面吹皺的一池春水,把我們帶到了當代藝術最啟人疑竇的一連串問題上:怎樣的作品可以被稱為(當代)藝術?挪用與剽竊之間的區別為何?藝術的價值應如何判定?藝術創作者能否、又如何以作品維生?以及,為當代藝術劃定美學範疇是否可能?在如本書所言的「科技藝術主流化」的此刻,數位藝術與當代藝術環境之間的諸般齟齬,尤其可作為理論地探測數位藝術潛力的入口。
本書與其說是數位美學的工整陳述,不如說是後設地從美學建構的源頭,鋪陳當代藝術切面的文章集結。首章著眼於科技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接點,從創作意圖的角度,切入科技藝術創作的陷阱與可能。六章相對獨立的篇幅,則次第陳述科技藝術的挪用、數位懷舊主義、草根創意、駭客精神、藝術市場與數位藝術教育等議題,藉由數位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掀起的紛紜爭議,帶動對於其美學構成的思考。書末附錄作者為國立台灣美術館製作「數位藝術專輯」期間,為國內外當代數位藝術家所進行的訪談與報告,階段性地總結了作者近年對於數位藝術的思考。
本書作者葉謹睿,於九○年代末起投身數位藝術的策展、創作、教學與撰述,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與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在本書中,作者卸下學術用語的艱澀難解,以詼諧淺白的文字出入科技藝術的種種議題,為國內的數位藝術研究提出了兼具說明與觀點的少有論述
PCHome集團發行人/文化創意產業專家 詹宏志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 林珮淳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許素朱
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 潘安儀
微型樂園創意總監 蔡宏賢
美國紐約頂點列(vertexList)另類藝術空間創辦人 Marcin Ramocki
靜宜大學媒體科技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長 邱誌勇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 黃文宗
——聯合推薦
自從數位科技介入當代藝術,數十年來,它在藝術創作、市場和教育等層面吹皺的一池春水,把我們帶到了當代藝術最啟人疑竇的一連串問題上:怎樣的作品可以被稱為(當代)藝術?挪用與剽竊之間的區別為何?藝術的價值應如何判定?藝術創作者能否、又如何以作品維生?以及,為當代藝術劃定美學範疇是否可能?在如本書所言的「科技藝術主流化」的此刻,數位藝術與當代藝術環境之間的諸般齟齬,尤其可作為理論地探測數位藝術潛力的入口。
本書與其說是數位美學的工整陳述,不如說是後設地從美學建構的源頭,鋪陳當代藝術切面的文章集結。首章著眼於科技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接點,從創作意圖的角度,切入科技藝術創作的陷阱與可能。六章相對獨立的篇幅,則次第陳述科技藝術的挪用、數位懷舊主義、草根創意、駭客精神、藝術市場與數位藝術教育等議題,藉由數位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掀起的紛紜爭議,帶動對於其美學構成的思考。書末附錄作者為國立台灣美術館製作「數位藝術專輯」期間,為國內外當代數位藝術家所進行的訪談與報告,階段性地總結了作者近年對於數位藝術的思考。
本書作者葉謹睿,於九○年代末起投身數位藝術的策展、創作、教學與撰述,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與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在本書中,作者卸下學術用語的艱澀難解,以詼諧淺白的文字出入科技藝術的種種議題,為國內的數位藝術研究提出了兼具說明與觀點的少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