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省現代畫壇,以獨特的優美而抒情的色感造形享譽畫壇的賴傳鑑先生,題材上亦相當廣泛,但他作畫以不主張「現場主義」及「寫生」來完成作品。他認為創作非自然的模仿與再現,而是解釋自然。他常以粉彩、水彩或速寫在現場寫生後,待回到畫室再重新構圖。早期他的作品多以人物肖像和靜物為題材,色調深沈,筆觸厚實,富寫實主義風格。
1952年結識李石樵、廖繼春、楊三郎…等畫壇前輩,對他的創作影響很大。尤其在50年代後半期,更師事李石樵先生,作品明顯的受到立體派風格的感染,從具象出發,逐漸加入立體派色面分割手法,再以加強色彩及詩的文學性來充實畫面內涵,而創造出半抽象的畫風。60年代開始進入半抽象時期,主題也變得多樣化,而賴傳鑑的作品也屢次出現所謂的「朦朧時期」的白色調作品。此時期趨向暖色系的使用,在半具象的「形」和平面化的不定空間之下,以色彩自身作為畫家個人主觀情感的表現。70年代之後,進入形與色的柔韌結合時期,線條明快卻形式穩定。80年代至今,是賴傳鑑經常出國旅遊時期,以擴展新題材之意念,形象的描繪較前期具象,風格上常表現具中國風格的題材,也更趨向成熟與穩定,卻務求具有現代感的構成與色調。
1952年結識李石樵、廖繼春、楊三郎…等畫壇前輩,對他的創作影響很大。尤其在50年代後半期,更師事李石樵先生,作品明顯的受到立體派風格的感染,從具象出發,逐漸加入立體派色面分割手法,再以加強色彩及詩的文學性來充實畫面內涵,而創造出半抽象的畫風。60年代開始進入半抽象時期,主題也變得多樣化,而賴傳鑑的作品也屢次出現所謂的「朦朧時期」的白色調作品。此時期趨向暖色系的使用,在半具象的「形」和平面化的不定空間之下,以色彩自身作為畫家個人主觀情感的表現。70年代之後,進入形與色的柔韌結合時期,線條明快卻形式穩定。80年代至今,是賴傳鑑經常出國旅遊時期,以擴展新題材之意念,形象的描繪較前期具象,風格上常表現具中國風格的題材,也更趨向成熟與穩定,卻務求具有現代感的構成與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