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代,以抽象畫為發展主軸的現代畫風潮席捲台灣藝壇,「五月」和「東方」畫會大力鼓吹現代畫派理論,引發了新舊的論戰,也觸發了許多畫家在技法和媒材方面求變求新的動力。不少第一代畫家在當時以創作來回應時尚;本書所論述的畫家在該年代以青年之輩,也有一段追隨潮流的創作過程,他們自行吸收外來資訊,掌握造形的簡化,在具象範圍內呈現出表現的氣質。
無論學習背景的同異,從自然寫生而發展出來的主觀視覺經驗和發抒感情的表現,以及或濃或淡的「文學的情調」普遍存在於這些畫家的作品。本書主要從他們的生平、創作生活及繪畫風格,嘗試勾勒出「抒情」命題下台灣當代美術的輪廓。
相較於第一代畫家曾有的為避開白色恐怖,以抒情形式創作的經歷,本書所列的畫家是以生活的體驗做感性的告白。他們見證了中國、日本及歐美等文化交錯衝擊下的四○年代以後的社會人文。看似各自表態的創作內容其實有一根線在相繫。曾經在第一代畫家技法約制下成長的經驗,如今都成了畫歷年表彰顯的部分,當「印象派」持續在台灣成為美術的寫實或「非前衛」的代稱之際,「抒情」對這些無所謂畫派門別的畫家反而是一種輕鬆的暫時歸類。
無論學習背景的同異,從自然寫生而發展出來的主觀視覺經驗和發抒感情的表現,以及或濃或淡的「文學的情調」普遍存在於這些畫家的作品。本書主要從他們的生平、創作生活及繪畫風格,嘗試勾勒出「抒情」命題下台灣當代美術的輪廓。
相較於第一代畫家曾有的為避開白色恐怖,以抒情形式創作的經歷,本書所列的畫家是以生活的體驗做感性的告白。他們見證了中國、日本及歐美等文化交錯衝擊下的四○年代以後的社會人文。看似各自表態的創作內容其實有一根線在相繫。曾經在第一代畫家技法約制下成長的經驗,如今都成了畫歷年表彰顯的部分,當「印象派」持續在台灣成為美術的寫實或「非前衛」的代稱之際,「抒情」對這些無所謂畫派門別的畫家反而是一種輕鬆的暫時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