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畫,不只在欣賞繪畫的技法、美感
貴在看懂畫中景物的象徵意義
讀美術史,不只為了熟悉年表、風格與流變
這本美術史,教你如何從每幅畫看懂背後整個大時代
從此,每幅美術作品
都是你恣意穿越西方歷史的任意門
說起西洋美術,一般人想到的多半是一段一段的「風格樣式」,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到印象派、抽象主義、普普主義等。然而,從這個角度,看見的是繪畫的形色、明暗、構圖,是繪畫傳達的「美感」形式。然而,每件美術作品所承載的訊息,比這更多,它也透露著該時代的生活日常和人文歷史。透過美術史,可以走進每個時代,每幅畫作都像一扇窗,看見那個時代斷面的縮影。
換言之,唯有跳脫「美感賞析」的探討,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美術作品及美術史,才能進入更深入的審美體驗層面,真正看懂美術作品要告訴我們的事。
東京造形大學副教授池上英洋,撰寫本書,希望帶領沒有藝術背景的一般人,甚至是高中生,都能輕鬆進入這個層面,去鑑賞與解讀美術作品。本書提供了幾個實用的解析要點與工具:
(1)讀懂美術史前必先了解,「繪畫」在每個時代的「用途不同」
繪畫創作是人類的本能,現存最早的南法拉斯科的洞穴壁畫,那些牛隻或馬匹,只是古人用以紀錄或祈禱的「圖像符號」,它雖不帶有美感意識,但我們卻能從這些壁畫中,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應是以部落的型態居住,並以捕獵維生,具有歷史意義。
爾後,人類的歷史進入中央集權的帝國政治,當權者發現面對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不高的百姓,「繪畫」是最佳的溝通工具。於是,授命畫家開始從「外在形式」著手,不斷研發技法與媒材,讓繪畫成為一幅幅有效的宣傳媒介。因為,唯有「美」的東西,才能吸引眾人的目光。接下來,繪畫這項工具因為美感成分的提升,又被商人廣泛應用,作為提高身分地位的裝飾品。幾百年後,繪畫則進入全民皆能創作、運用的純粹性時代。
繪畫,因為每個時代掌握者與用途不同,因此畫中題材、符號與型式,展現出迥然不同的樣貌。知道這樣的「時代脈絡」結構後,便能幫助你從時代刻度的觀點看待畫作,更精確解析畫中內容的意義。
(2)讀懂美術作品前,先了解每個畫中的物件,可能都有象徵意義
我們之所以無法讀懂某些畫,是因為我們不懂過去人類的溝通符號,只能著眼於普世人類的共同美感價值,以致落入欣賞「形式美」的表面認知,而無法深入解析「意義美」的探索,瞭解該時代完整的文化背景。因此,本書教我們跳脫這個框架,學習「圖像分析」這一工具,訓練抓取圖像中的細微之處,解析符號、特徵,開啟與過往世界的對話,瞭解人類,解讀繪畫中「美」以外的千言萬語。這,才是這些名畫,留給後世人們的最大價值。
掌握了這兩項基本要點之後,你可以用成熟的眼光,輕鬆看懂名畫的內涵:
►巴洛克的誇大和華麗背後,宗教味濃厚
你知道巴洛克是「變形的珍珠」,只要是誇張、動態、扭曲的人物或雕塑,即可定義為巴洛克藝術;但從時代脈絡來看,你會知道這形式的用途不只是美感,更是為了「搶戲」,例如:貝尼尼的《聖泰瑞莎的狂喜》,其極盡崇高、誇張的聖女造形,實際上是天主教為了對抗基督新教的政治與利益宣揚,宗教意味十足。
►欣賞「維梅爾藍」,還應該看到日常的富裕生活
觀賞維梅爾的《讀信的藍衣少女》時,大家會探討它完美的人物構圖和優雅的藍色,若從時代脈絡與圖像分析來看,你必定會注意到「閱讀信件的女子」和「地圖」這兩個符號。女性得以「閱讀」代表17世紀荷蘭因為大航海時代而富裕,連帶使得中產階級興起,致使教育普及的象徵。
►米勒《拾穗》優美的田園風光下,實為貧農的悲歌
你喜歡米勒《拾穗》的田園風光和溫暖色調,注重圖像分析之後,你便會發現,畫面右上方有位騎馬的人,正在監督前方三位拾穗者;而根據《舊約聖經》記載,「拾穗」即是貧窮農人之意,因此這幅畫實則在描述當時難以撼動的階級和貧富差距。
►透納的風景畫除了創新外,更是該時代工業進步的結晶
揮動的雲朵、快速行駛中的火車、黃藍色塊堆疊,打破以往「清晰寫實」的繪畫傳統。或許你會認為他是天才,但若從社會面來看,工業革命後新機械的發明,改變畫家眼中既有的世界,從靜態變成動態的。試想,如果鐵路在透納生前或死後才出現,他的風格又會變成怎麼樣呢?
本書透過多個面向,闡明何謂美術史,用大人的成熟眼光,重新審視過去你所認定的,美術史是背誦風格流派的生硬學科,學習解析名畫中的符號與象徵,進而瞭解當代社會;從繪畫的歷史中,尋找人類文明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