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炎之(1899-1989)、張善薌(1909-1980)為1949年渡海來臺的崑曲曲家,崑曲能在臺灣扎根,徐氏伉儷居功厥偉:或者號召曲友成立曲會,定期以曲會友,延續至今已逾一甲子;或者進入校園指導薪傳,培養年輕一代的崑曲愛好者。
本書從徐炎之伉儷的崑曲生涯展開,著重在南京時期的公餘聯歡社崑曲股,以及在臺北時期的曲友往來及教學活動。接著分析徐炎之的唱曲及笛藝,及張善薌的傳承劇目,闡釋其延續全福班晚期的表演特色,及與當代專業崑劇團表演不同之處。徐氏伉儷雖為曲家,但其凝結在1930年代的表演風格,為崑曲史的重要一頁。
本書附件光碟四片,收錄徐氏伉儷部分歷史錄音、追懷徐氏伉儷的紀念文章、張善薌傳承劇目身段譜、水磨曲集崑劇團傳承演出錄影共十一齣。
本書從徐炎之伉儷的崑曲生涯展開,著重在南京時期的公餘聯歡社崑曲股,以及在臺北時期的曲友往來及教學活動。接著分析徐炎之的唱曲及笛藝,及張善薌的傳承劇目,闡釋其延續全福班晚期的表演特色,及與當代專業崑劇團表演不同之處。徐氏伉儷雖為曲家,但其凝結在1930年代的表演風格,為崑曲史的重要一頁。
本書附件光碟四片,收錄徐氏伉儷部分歷史錄音、追懷徐氏伉儷的紀念文章、張善薌傳承劇目身段譜、水磨曲集崑劇團傳承演出錄影共十一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