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大佛》
歷時九年,動員百萬人次
舉世首見銅鑄佛像──奈良大佛
一幅福生動的插畫圖解千百年前鑄造現場,
詳實呈現當年奈良盧舍那大佛驚人的鑄造技術
提及奈良,必定想到日本華嚴宗大本山的東大寺。平成10年(西元1998年),古都奈良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身為「古都奈良文化財產」之一的東大寺,也隨之走出日本,成為全人類應加以保護重視的文化寶藏。
在整個東大寺伽藍院區,人人必得前往佇足仰望的,就是大佛殿中凝然端坐的盧舍那佛大佛像。這尊盧舍那佛也就是聞名遐邇的奈良大佛,其鑄造年代在西元8世紀的天平時代,由聖武天皇在天平15年(西元743年)頒布「建立大佛之詔書」,至天平勝寶4年(西元752年)佛像完成,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前後九年的時間成就了一尊高約16公尺的銅鑄大佛像;放眼當時的佛教世界,高度雖遠不及敦煌石窟的石塑像和巴米揚崖壁的石佛,卻是世界首見的銅鑄大佛像。這不禁讓人思索:聖武天皇下詔鑄造大佛的動機為何?當時的日本已具有成熟的技術鑄造這麼厚重高大的銅鑄佛像了嗎?
後人不能解體奈良大佛,藉以研究其中的技術領域;再則這尊大佛歷經戰火無數,除了極少部分之外,屬於天平時代的遺緒已經不多。幸而當代留下的文獻資料稍微彌補此中缺憾,加上專攻古代鑄造技術、日本金工史的作者香取忠彥的研究,鑄造技術的謎霧總算撥雲見日;插畫家穗積和夫也乘著想像的翅膀,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作,帶著後人重回一千二百年前的鑄造現場,與古人重溫奈良大佛的鑄造工序。
審稿老師
蘇睿弼(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平城京奈良》
奈良,一九五O年被評鑑為國際文化都市
日本最具文化深度的古都
本書深入探究一千三百年前的”平城京”,
即今日的奈良,最完善的都市規劃及建築法
「美哉青瓦丹柱
奈良之都
如繁花之爭芳吐艷
風華正盛」
這是1200年代,日本和歌《萬葉集》裡歌人吟誦當年都城奈良宮殿青瓦紅柱、風華盛世的光景。緩緩吟誦著這首和歌,那濃綠山巒映襯下的巍峨宮殿、寺院神社,以及市景街道的熱鬧景象,栩栩躍然紙上,彷彿讓人走進了時光隧道,來到了西元八世紀盛武天皇時代的京城「平城京」奈良……
遠古時代的奈良是處四面環山的盆地,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從四面山地流下來的河川滋潤著平地,形成了肥沃的平野。奈良盆地的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可說是當時全日本開發最榮盛的一塊土地。就在奈良盆地東南部有一處名為飛鳥的地方。
日本古代歷史截至「古墳時代」,並無所謂的「律法」,直到以飛鳥地區為舞台的飛鳥時代,方有仿效自中國以法律為治國之本的「律令制國家」,從此,歷代天皇開始將宮殿設置於飛鳥一帶。
到了七世紀末,國家機構日臻完備,原來的飛鳥地區已不敷使用,於是展開了新都遷移計畫。持統天皇八年(694年)將都城遷至藤原京。到了文武天皇,發現藤原京已不足以成為都城,便在上位10年之後的慶雲四年(707年)興起遷都的想法,不幸的是他於同年六月突然駕崩,因此遷都停擺。
等到盛武天皇即位,於和銅三年(710年)正式遷都,自此開啟了定都平城京的奈良時代。期間除了曾經短暫將宮殿移往他處之外,截至延曆三年(784年),平城京一共經歷了七十年的歷史。……
當年,平城京究竟是如何規畫、建造的呢?
自西元959年開始平城京的挖掘調查,而且展現了驚人的成果,至今仍為全世界的考古學者所矚目。參與該項挖掘工作的學者們,沒有人不有著「打開奈良時代所埋藏的時空膠囊」般的感動!!壯麗的宮殿、官署的建築物群、塗上青丹的貴族宅邸,以及簡樸的庶民住宅等等,彷彿正從無數的樑柱痕跡中復活過來。而從水井、垃圾場、溝渠痕跡等處發現數量驚人的各種遺物,也彷彿訴說著許多當時的社會樣貌與人們的生活。由此可見,平城京是根據了不起的都市計畫而建造出來的一座宏偉都城,然而同時也曾經面臨與現代都市共通的問題。
本書作者宮本長二郎從事平城京內的寺院及住宅地遺跡、平城宮跡的挖掘工作長達20年,為少數研究古代至中世的住宅建築之專家學者。他根據現場地底下的遺跡遺物物所傳述的「當年事」,以及依證據所推測的事實,與本書繪製者穗積和夫共同推理、歸納,共同完成一部圖文並茂的平城京的建城故事。
審稿老師
蘇睿弼(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全書系輝煌紀錄
◆ 在日本銷售已超過60萬冊
◆ 獲日本第28回「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 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 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 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選定圖書
書系特色
1.由首席木工以及建築史、都市史、美術史、考古學的第一線研究者所撰寫,文字深入淺出。
2.以近年來的挖掘、解體修理的發現為依據,收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3.建築系出身的繪圖者,通過最綿密的考證,將各時代的面貌清楚重現。
4.針對如謎的建造過程、技術加入大膽推理的學術性觀點。
5.透過設計、建築、土木、鑄造等技術可以理解日本傳統技術的基本知識。
6.總共十卷幅,以圖片表現日本自太古時代直到現代為止的歷史軌跡。
歷時九年,動員百萬人次
舉世首見銅鑄佛像──奈良大佛
一幅福生動的插畫圖解千百年前鑄造現場,
詳實呈現當年奈良盧舍那大佛驚人的鑄造技術
提及奈良,必定想到日本華嚴宗大本山的東大寺。平成10年(西元1998年),古都奈良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身為「古都奈良文化財產」之一的東大寺,也隨之走出日本,成為全人類應加以保護重視的文化寶藏。
在整個東大寺伽藍院區,人人必得前往佇足仰望的,就是大佛殿中凝然端坐的盧舍那佛大佛像。這尊盧舍那佛也就是聞名遐邇的奈良大佛,其鑄造年代在西元8世紀的天平時代,由聖武天皇在天平15年(西元743年)頒布「建立大佛之詔書」,至天平勝寶4年(西元752年)佛像完成,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前後九年的時間成就了一尊高約16公尺的銅鑄大佛像;放眼當時的佛教世界,高度雖遠不及敦煌石窟的石塑像和巴米揚崖壁的石佛,卻是世界首見的銅鑄大佛像。這不禁讓人思索:聖武天皇下詔鑄造大佛的動機為何?當時的日本已具有成熟的技術鑄造這麼厚重高大的銅鑄佛像了嗎?
後人不能解體奈良大佛,藉以研究其中的技術領域;再則這尊大佛歷經戰火無數,除了極少部分之外,屬於天平時代的遺緒已經不多。幸而當代留下的文獻資料稍微彌補此中缺憾,加上專攻古代鑄造技術、日本金工史的作者香取忠彥的研究,鑄造技術的謎霧總算撥雲見日;插畫家穗積和夫也乘著想像的翅膀,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作,帶著後人重回一千二百年前的鑄造現場,與古人重溫奈良大佛的鑄造工序。
審稿老師
蘇睿弼(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平城京奈良》
奈良,一九五O年被評鑑為國際文化都市
日本最具文化深度的古都
本書深入探究一千三百年前的”平城京”,
即今日的奈良,最完善的都市規劃及建築法
「美哉青瓦丹柱
奈良之都
如繁花之爭芳吐艷
風華正盛」
這是1200年代,日本和歌《萬葉集》裡歌人吟誦當年都城奈良宮殿青瓦紅柱、風華盛世的光景。緩緩吟誦著這首和歌,那濃綠山巒映襯下的巍峨宮殿、寺院神社,以及市景街道的熱鬧景象,栩栩躍然紙上,彷彿讓人走進了時光隧道,來到了西元八世紀盛武天皇時代的京城「平城京」奈良……
遠古時代的奈良是處四面環山的盆地,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從四面山地流下來的河川滋潤著平地,形成了肥沃的平野。奈良盆地的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可說是當時全日本開發最榮盛的一塊土地。就在奈良盆地東南部有一處名為飛鳥的地方。
日本古代歷史截至「古墳時代」,並無所謂的「律法」,直到以飛鳥地區為舞台的飛鳥時代,方有仿效自中國以法律為治國之本的「律令制國家」,從此,歷代天皇開始將宮殿設置於飛鳥一帶。
到了七世紀末,國家機構日臻完備,原來的飛鳥地區已不敷使用,於是展開了新都遷移計畫。持統天皇八年(694年)將都城遷至藤原京。到了文武天皇,發現藤原京已不足以成為都城,便在上位10年之後的慶雲四年(707年)興起遷都的想法,不幸的是他於同年六月突然駕崩,因此遷都停擺。
等到盛武天皇即位,於和銅三年(710年)正式遷都,自此開啟了定都平城京的奈良時代。期間除了曾經短暫將宮殿移往他處之外,截至延曆三年(784年),平城京一共經歷了七十年的歷史。……
當年,平城京究竟是如何規畫、建造的呢?
自西元959年開始平城京的挖掘調查,而且展現了驚人的成果,至今仍為全世界的考古學者所矚目。參與該項挖掘工作的學者們,沒有人不有著「打開奈良時代所埋藏的時空膠囊」般的感動!!壯麗的宮殿、官署的建築物群、塗上青丹的貴族宅邸,以及簡樸的庶民住宅等等,彷彿正從無數的樑柱痕跡中復活過來。而從水井、垃圾場、溝渠痕跡等處發現數量驚人的各種遺物,也彷彿訴說著許多當時的社會樣貌與人們的生活。由此可見,平城京是根據了不起的都市計畫而建造出來的一座宏偉都城,然而同時也曾經面臨與現代都市共通的問題。
本書作者宮本長二郎從事平城京內的寺院及住宅地遺跡、平城宮跡的挖掘工作長達20年,為少數研究古代至中世的住宅建築之專家學者。他根據現場地底下的遺跡遺物物所傳述的「當年事」,以及依證據所推測的事實,與本書繪製者穗積和夫共同推理、歸納,共同完成一部圖文並茂的平城京的建城故事。
審稿老師
蘇睿弼(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全書系輝煌紀錄
◆ 在日本銷售已超過60萬冊
◆ 獲日本第28回「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 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 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 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選定圖書
書系特色
1.由首席木工以及建築史、都市史、美術史、考古學的第一線研究者所撰寫,文字深入淺出。
2.以近年來的挖掘、解體修理的發現為依據,收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3.建築系出身的繪圖者,通過最綿密的考證,將各時代的面貌清楚重現。
4.針對如謎的建造過程、技術加入大膽推理的學術性觀點。
5.透過設計、建築、土木、鑄造等技術可以理解日本傳統技術的基本知識。
6.總共十卷幅,以圖片表現日本自太古時代直到現代為止的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