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瓷器於十六世紀傳入歐洲以來,擁有「白金」美稱的瓷器就成為歐洲各國王室競相蒐藏與展現國力的對象。由軟質瓷器、骨瓷至真正的硬質瓷器,大量的心力與財力皆投注於解開纖美白瓷的製作之謎上。
《歐洲名窯陶瓷鑑賞》即以這段兼具風雅華美與暗潮洶湧的陶瓷故事為背景,系統梳理三十一處歐洲重要陶瓷窯發展地的製瓷開端、進展與陶瓷器特徵,全書並附有近七百幅重要陶瓷器作品與瓷窯之歷史圖片,在以文字追溯歐洲瓷器起源的同時,也將陶瓷器華麗、古典、簡約、浪漫、前衛的繽紛面貌一網打盡。書末的瓷器色彩表、窯印表、發展年表、瓷窯分布圖與重要名詞對照表,則提供了辨別與認識陶瓷器的實用知識,並勾勒出歐洲陶瓷器發展的地理與歷史條件,是領略歐洲陶瓷之美的門檻作品。
歐洲瓷器的起源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末,當時馬可波羅曾在《東方見聞錄》對中國瓷器的製作方法留下了粗略記載,至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由於航運發達,東方瓷器開始大量進入歐洲,而它纖薄細脆、溫潤嫻雅的特性也使它成為歐洲人眼中的珍寶。從十七至十八世紀,各國王公貴族皆戮力於製作出和中國瓷器一樣質如綢緞的白瓷,然而一直要到十八世紀初,隨著高嶺土的發現,歐洲第一件真正的硬質瓷器才由來自普魯士的貝特格在德國麥森製成。
《歐洲名窯陶瓷鑑賞》首章即追溯這段由東方至西方、由模仿至獨創的歐洲瓷器故事,接著再帶領讀者由歐洲陶瓷原鄉——德國麥森出發,依地域劃分走訪歐洲各處陶瓷發祥地。在德國一地,除麥森外,另介紹柏林王室御瓷、S. P. Dresden、海科斯特、寧芬堡、法蘭肯塔、羅森塔、府臣羅依特、維勒洛與伯荷等九間德國瓷窯;法國一地包括塞弗爾、利摩日與具歷史意義的多間瓷窯;英國瓷窯則包括伍斯特、瑋緻活、寇爾帕特、皇家皇冠德比,名頓、皇家道頓、卻爾西、波和斯波德等九間瓷窯;另外對奧地利皇家維也納、匈牙利赫倫、丹麥哥本哈根、瑞士蘇黎世等瓷窯,以及荷蘭、捷克、義大利、西班牙與葡萄牙、北歐與蘇俄等各地瓷窯,亦一一走覽,透過對各陶瓷窯的興起、更迭與現況的整理介紹,串聯起歐洲陶瓷的整體發展史。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管理學系的作者吳曉芳,現為《藝術家》雜誌專欄作家,曾發表多篇藝術相關的評論與報導文章,其與藝術相關的多年經歷與著述,使其成為帶領讀者在頁間穿梭、重訪歐洲的優雅年代的最佳導遊。
《歐洲名窯陶瓷鑑賞》即以這段兼具風雅華美與暗潮洶湧的陶瓷故事為背景,系統梳理三十一處歐洲重要陶瓷窯發展地的製瓷開端、進展與陶瓷器特徵,全書並附有近七百幅重要陶瓷器作品與瓷窯之歷史圖片,在以文字追溯歐洲瓷器起源的同時,也將陶瓷器華麗、古典、簡約、浪漫、前衛的繽紛面貌一網打盡。書末的瓷器色彩表、窯印表、發展年表、瓷窯分布圖與重要名詞對照表,則提供了辨別與認識陶瓷器的實用知識,並勾勒出歐洲陶瓷器發展的地理與歷史條件,是領略歐洲陶瓷之美的門檻作品。
歐洲瓷器的起源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末,當時馬可波羅曾在《東方見聞錄》對中國瓷器的製作方法留下了粗略記載,至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由於航運發達,東方瓷器開始大量進入歐洲,而它纖薄細脆、溫潤嫻雅的特性也使它成為歐洲人眼中的珍寶。從十七至十八世紀,各國王公貴族皆戮力於製作出和中國瓷器一樣質如綢緞的白瓷,然而一直要到十八世紀初,隨著高嶺土的發現,歐洲第一件真正的硬質瓷器才由來自普魯士的貝特格在德國麥森製成。
《歐洲名窯陶瓷鑑賞》首章即追溯這段由東方至西方、由模仿至獨創的歐洲瓷器故事,接著再帶領讀者由歐洲陶瓷原鄉——德國麥森出發,依地域劃分走訪歐洲各處陶瓷發祥地。在德國一地,除麥森外,另介紹柏林王室御瓷、S. P. Dresden、海科斯特、寧芬堡、法蘭肯塔、羅森塔、府臣羅依特、維勒洛與伯荷等九間德國瓷窯;法國一地包括塞弗爾、利摩日與具歷史意義的多間瓷窯;英國瓷窯則包括伍斯特、瑋緻活、寇爾帕特、皇家皇冠德比,名頓、皇家道頓、卻爾西、波和斯波德等九間瓷窯;另外對奧地利皇家維也納、匈牙利赫倫、丹麥哥本哈根、瑞士蘇黎世等瓷窯,以及荷蘭、捷克、義大利、西班牙與葡萄牙、北歐與蘇俄等各地瓷窯,亦一一走覽,透過對各陶瓷窯的興起、更迭與現況的整理介紹,串聯起歐洲陶瓷的整體發展史。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管理學系的作者吳曉芳,現為《藝術家》雜誌專欄作家,曾發表多篇藝術相關的評論與報導文章,其與藝術相關的多年經歷與著述,使其成為帶領讀者在頁間穿梭、重訪歐洲的優雅年代的最佳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