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走進水墨畫裡的自然觀,
史作檉與中國山水意境的初逢。
山、水、樹,簡單的畫面三元素,加上墨色濃淡所呈現的空間性,水墨畫的悠然意境就此產生,也勾勒出中國人視覺內外所描摹之主觀、客觀的「自然」。
畫面上,中國繪畫呈現一股靜止感,然而其所謂「止」並非停止,反是用「止」喻「不止」,旨在自然本身;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中國繪畫中所呈現的根本法則,如同賈克梅第終生在人與對象間,從事不休止的充滿焦慮感之空間性距離的終極探討,這也是藝術中「永不能完成」的原理。
史氏從三十多歲就苦於無法在中國繪畫中尋求到一種清楚而確實之哲學方法與辨明,直到七十多歲的今日才能提筆撰寫,從黑陶文化到唐宋五代與清代,列舉與辨證時代沿革下畫家們的空間配置與神韻追求間的異同,從矛盾到不矛盾,史氏在水墨畫中所面對之龐大自然,如同那一百多年前面對聖維克托山的塞尚,終在人與自然間找到原理與歸途。
史作檉與中國山水意境的初逢。
山、水、樹,簡單的畫面三元素,加上墨色濃淡所呈現的空間性,水墨畫的悠然意境就此產生,也勾勒出中國人視覺內外所描摹之主觀、客觀的「自然」。
畫面上,中國繪畫呈現一股靜止感,然而其所謂「止」並非停止,反是用「止」喻「不止」,旨在自然本身;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中國繪畫中所呈現的根本法則,如同賈克梅第終生在人與對象間,從事不休止的充滿焦慮感之空間性距離的終極探討,這也是藝術中「永不能完成」的原理。
史氏從三十多歲就苦於無法在中國繪畫中尋求到一種清楚而確實之哲學方法與辨明,直到七十多歲的今日才能提筆撰寫,從黑陶文化到唐宋五代與清代,列舉與辨證時代沿革下畫家們的空間配置與神韻追求間的異同,從矛盾到不矛盾,史氏在水墨畫中所面對之龐大自然,如同那一百多年前面對聖維克托山的塞尚,終在人與自然間找到原理與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