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以「畫家」眼光寫成的書,著重在生活體驗,題材來源是作者民國六十年代的繪畫作品,民國六十一年到民國六十七年間,是作者國中和高中求學時期,年紀大約十二到十八歲,也就是本書故事的時間範圍。
「那個少年」曾經被我一再遺忘,甚至幾次也曾興起想要完全丟棄他的念頭。直到不久之前,認真一件件端視這些脆弱、發黃的作品,一再的追索、回想從前的記憶…,現在,我已經知道如何善待他,而且我也發現那個「繪畫少年」,他早已獨立成為個體,不再只歸屬現在的我。
「那個少年」早已不是「我」了,他努力的「直視」世界、專注的處理自己的情感材料,他畫出個人對環境的觀察、也畫出個人心智和升學主義的交戰。 「那個少年」對繪畫的全心投入,絕不是往後讓俗務鎖身的我,所能做到的。那些年歲時的「繪畫少年」單純、封閉,沒有典範、沒有理論,就是畫,畫畫。在本書發表的七十幾張作品,已包含作者這期間作品的大部分,這些繪畫主題圍繞家庭、學校、鄰居、朋友、想像和繪畫本身等等,見證繪畫和生活之密切。
作者當年以「畫」紀錄眼見所感的週遭生活。「繪畫」是本書的主體,文字在這裡面是說明、輔助的角色,雖然有點多餘,卻有一定的溝通功能。也許,本書的特色就在:以「畫家」身分說出繪畫的「道理」,並試圖朝著普遍經驗,建立繪畫創作的理論知識。另外,本書以繪畫作品為主體的編排,在「繪畫技巧」和「藝術欣賞」課程學習方面,也有值得補充參考之處。
「那個少年」曾經被我一再遺忘,甚至幾次也曾興起想要完全丟棄他的念頭。直到不久之前,認真一件件端視這些脆弱、發黃的作品,一再的追索、回想從前的記憶…,現在,我已經知道如何善待他,而且我也發現那個「繪畫少年」,他早已獨立成為個體,不再只歸屬現在的我。
「那個少年」早已不是「我」了,他努力的「直視」世界、專注的處理自己的情感材料,他畫出個人對環境的觀察、也畫出個人心智和升學主義的交戰。 「那個少年」對繪畫的全心投入,絕不是往後讓俗務鎖身的我,所能做到的。那些年歲時的「繪畫少年」單純、封閉,沒有典範、沒有理論,就是畫,畫畫。在本書發表的七十幾張作品,已包含作者這期間作品的大部分,這些繪畫主題圍繞家庭、學校、鄰居、朋友、想像和繪畫本身等等,見證繪畫和生活之密切。
作者當年以「畫」紀錄眼見所感的週遭生活。「繪畫」是本書的主體,文字在這裡面是說明、輔助的角色,雖然有點多餘,卻有一定的溝通功能。也許,本書的特色就在:以「畫家」身分說出繪畫的「道理」,並試圖朝著普遍經驗,建立繪畫創作的理論知識。另外,本書以繪畫作品為主體的編排,在「繪畫技巧」和「藝術欣賞」課程學習方面,也有值得補充參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