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茶範:張愛玲、胡適、魯迅、梁實秋、巴金……與他們喝茶聊天的小日子 | 拾書所

民國茶範:張愛玲、胡適、魯迅、梁實秋、巴金……與他們喝茶聊天的小日子

$ 308 元 原價 390

因為茶,他們結緣,聚合在一起,過小日子!
20世紀初期的中國茶館或有茶的客廳,是一個天才結伴而來的地方!
茶對於中國人,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民國才子佳人們對茶的嗜好與依賴,
在在呈現了他們以茶會友的日常往來、茶如何滋養了他們,甚至成為他們友情與靈感的泉源

《民國茶範:張愛玲、胡適、魯迅、梁實秋、巴金……與他們喝茶聊天的小日子》說的是民國天才文人的故事,包括胡適、魯迅、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聞一多、郁達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蘇曼殊、豐子愷、張愛玲、張恨水和顧頡剛。

作者周重林說這本書是由胡適的軼事引發的,他抱著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因而順著茶進入到了民國大師生活的局部,以茶為核心詞彙,串聯起他們的交往、品味以及時代風範。

龍井茶是胡適、魯迅、周作人、梁實秋、郁達夫、張愛玲、巴金等人的摯愛,他們不認識的時候,分別在同一個地方喝茶。他們認識後,又在同一個地方一起喝茶。如果說魯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經歷滄桑世事難以明瞭。胡適則是開滿鮮花的平原,讓人隨時隨地都能從他那裡獲得如沐春風之感。而汪曾祺是精緻的園林,有小橋流水、亂石橫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鍋碗瓢盆,讓人覺得親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畫幾幅畫,寫幾筆字,炒幾個小菜,喝口濃茶,寫寫文章。多少年之後,我們才知道,這叫小日子。

這群民國才子才女們不僅學問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尤其是他們在動盪的日子裡依然喝茶、創作、做學問,依然各自悠遊於茶香書香的曼妙之境。這些都可以作為現代人的人生追求參考。

作者周重林、李明為了寫本書,讀遍讀胡適、魯迅等16人的大部分著作、日記、書信,在他們的文章中找尋與茶有關的文字,希望讀者可以看到,茶在這些民國大師的生活裡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民國大師們的茶生活

「茶會」在胡適日記裡出現頻率很高,他是「以茶會友」的實踐者。「吾日日擇二三人來吾寓為茶會。」胡適表示:「此種歡會,其所受益遠勝嚴肅之講壇演說也。」在美國,在與友人的茶會上,他們吟詩作對,盡顯才情。他們提出了白話文運動,提出了在中國普及「賽先生」,茶確實有助靈思。

周作人寫出了可以傳頌千古的金句:「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 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

「茶館出人才。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聯大圖書館座位不多,宿舍裡沒有桌凳,看書多半在茶館裡。」汪曾祺自言學問是在昆明的茶館裡泡出來的。

巴金曾說:「友情一直在攪動我的心。過去我說過靠友情生活。我最高興同熟人長談,沏一壺茶或者開一瓶啤酒,可以談個通宵。」

「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張愛玲在文章中討好讀者,給人的感覺卻像斟茶人,給你續杯,同你聊天,時有動人心語,卻絕不讓你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張恨水坦言:「我是個有茶癖的人,爐頭上,我向例放一只白搪瓷水壺,水是常沸,叮呤呤的響著,壺嘴裡冒氣。這樣,屋子裡的空氣不會乾燥,有水蒸氣調和它。每當寫稿到深夜電燈燦白的照著花影,這個水壺的響聲,很能助我們一點文思。」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