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
審視這兩年間台灣作品,不得不令人驚異它們是如何展示出這兩年間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問題。有幾位香港文化人在觀看這兩年影片之後,不諱言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瑕疵與不完美的缺點,但作者大都深表敬佩這批創作者創作勇氣與堅定的藝術立場。而且,會發現它們是非常敏銳而直接地反應著這些年間的政治混淆道德、治安敗壞與新世代的價值虛無感。
很多作品近乎荒誕地展示出台灣社會近年的沮喪和挫敗、虛空與價值規範解體,遁入愛與情慾、金錢與官能底追逐,結局往往是更大的空虛,這樣的主題不勝枚舉,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楊德昌的《麻將》、張作驥的《忠仔》、王小棣的《我的神經病》、陳玉勳的《熱帶魚》、何平的《國道封閉》、張艾嘉的《今天不回家》…等等,都隱約呈現出近兩三年間台灣獨特的社會經濟道德的不確定年代現象。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階級關懷顯然是台灣電影中的新現象,是社會貧富的距離加大了嗎?是做為中產階級的知識份子有了道德的意識了嗎?在《春花夢露》、《國道封閉》中都可以嗅到一種對另一階層深情的注視,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結構中,無論如何,階級關懷從溫情的形式到深思的形式都令人覺得是值得鼓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