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而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何非光又為何被「忘卻」?本書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本書乃重新連接起電影史當中失落一環的首度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