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臺大人類學系繼《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的出版後,推出的第二本關於該系重要藏品資料的研究成果報告。本書照片時間在攝影技術發展初期,但早在半世紀以前已被膠卷取代的玻璃版乾版取代,本書即該批影像資料的選輯。
臺大人類學系的前身是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史學科的土俗人種學教室,由移川子之藏先生擔任教授,僅有一位宮本延人先生做為助手,卻將土俗人種學教室打點得相當完善與講究,也由於「教室」的成立,人類學在臺灣地區才開始有學院以及科班出身的學子產生,以及有規模的與有號召性的學術性研究、收藏、維護設備等可能。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創辦人李濟博士在《考古人類學刊》創刊號上第一句話即是:「沒有來到臺灣,早已聽說了臺大蒐藏的民族學與考古學的標本。」可見移川教授的收藏海內外名聲遠佈,而臺大人類系得以成立,移川教授之功更是不可淹沒。
土俗人種學教室的收藏的確豐富珍貴,也特別有歷史意義。人類學系前系主任崔伊蘭教授將這批底片送去沖印出來的八千多張照片,照片內容寫實的記錄了這個單位成員的研究對象。而1996年初人類學系連照美教授開始著手處理玻璃版乾版拍的照片(土俗人種學教室時代才使用的攝影技術),並與幾位同仁與同學們進行將照片資料電腦化的工作。首先以明顯具有學史意義的928張玻璃版照片作為建檔試驗,內容相當龐雜,可分類成臺灣考古、臺灣原住民、紀念照、景觀、標本、碑(含拓本)、銅鼓、文書、地圖、石器和其他項目。除了先完成的「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舊藏玻璃底片影像資料系統」供本系內部使用,並且進一步編輯本書出版,使這些資料能更廣泛有效益的使用推廣。本書內容包括四部份:臺灣原住民、臺灣考古、中國明器及其他四項。
本書的出版使臺大人類學系保存了五十年到七十年之久的照片得以更普羅地面世,而這項具有攝影技術史也同時具有人類學田野工作技術的紀錄意義的玻璃版影像同時也更加彰顯了臺灣人類學史的豐富內涵與意義。
臺大人類學系的前身是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史學科的土俗人種學教室,由移川子之藏先生擔任教授,僅有一位宮本延人先生做為助手,卻將土俗人種學教室打點得相當完善與講究,也由於「教室」的成立,人類學在臺灣地區才開始有學院以及科班出身的學子產生,以及有規模的與有號召性的學術性研究、收藏、維護設備等可能。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創辦人李濟博士在《考古人類學刊》創刊號上第一句話即是:「沒有來到臺灣,早已聽說了臺大蒐藏的民族學與考古學的標本。」可見移川教授的收藏海內外名聲遠佈,而臺大人類系得以成立,移川教授之功更是不可淹沒。
土俗人種學教室的收藏的確豐富珍貴,也特別有歷史意義。人類學系前系主任崔伊蘭教授將這批底片送去沖印出來的八千多張照片,照片內容寫實的記錄了這個單位成員的研究對象。而1996年初人類學系連照美教授開始著手處理玻璃版乾版拍的照片(土俗人種學教室時代才使用的攝影技術),並與幾位同仁與同學們進行將照片資料電腦化的工作。首先以明顯具有學史意義的928張玻璃版照片作為建檔試驗,內容相當龐雜,可分類成臺灣考古、臺灣原住民、紀念照、景觀、標本、碑(含拓本)、銅鼓、文書、地圖、石器和其他項目。除了先完成的「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舊藏玻璃底片影像資料系統」供本系內部使用,並且進一步編輯本書出版,使這些資料能更廣泛有效益的使用推廣。本書內容包括四部份:臺灣原住民、臺灣考古、中國明器及其他四項。
本書的出版使臺大人類學系保存了五十年到七十年之久的照片得以更普羅地面世,而這項具有攝影技術史也同時具有人類學田野工作技術的紀錄意義的玻璃版影像同時也更加彰顯了臺灣人類學史的豐富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