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的發展經歷五四運動的文化變革(對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刺激)、日據期間普受日本語言和文藝的感染、國民政府的播遷來台以及歐美文化隨著國際環境變遷而逐漸擴大影響等等時空因素,必然產生各種階段性的豐富變貌。在廿世紀末的今天,不論把台灣當成自成一格的文化領域,或者將之視為籠罩在中華文化大氛圍下的發展中區域,此間的文學與相關評論應該進入一個重新評估的時機。
本大系的原始計劃是編輯十冊篇幅,推出第一部完整呈現當代台灣文學批評風貌的評論大系,除選文外,兼具史料索引、風潮探勘的功能,後來因故縮成五冊規模。如果將來能續編《戲劇批評卷》、《文學論爭卷》、《文獻卷》、《文學評論家卷》及《文學評論書目》,則能呈現完備的視野。
現階段完成的本系共分五冊﹔第一冊《文學理論卷》,以闡揚特定文學觀念為重心的論述為主,包括文學基本思想和方法論在不同文本上的實踐運用,本卷在評論客體方面兼容古典及西方文學創作,不以此間作品為限。第二冊《文學現象卷》,以台灣戰後文壇的具體發展為論述範疇,保括作品呈現的趨勢,例如風潮、史觀、文學的媒體的關係以及文學理論遞嬗的趨勢﹔本卷區分為三編:上編〈史觀〉、中編〈潮流〉、下編〈媒體〉。
第三至五冊分別是《小說批評卷》、《新詩批評卷》、《散文批評卷》,屬於針對特定文學類型的實際批評。作者們只選擇小說、新詩、散文等台灣文學中主要的三種文類,沒有列入戲劇批評。這是因為至遲在六○年代,台灣觀眾的視覺空間就已經被影視媒體佔領,舞台劇缺乏發展的空間,劇本創作既少,展演機會也不多,批評就很難著根。
實際批評部分每冊都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為〈綜論〉,收錄跨越多位作家或多篇作品之風格論、類型論、主題論、比較研究或影響研究。中編為〈作家論〉,收錄以單一作家的多篇作品之綜合論評,選文按被評家生年排序。下編為〈作品論〉,以單一作品或專書為論述對象,按選文發表時間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