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美國之旅,已有沙特在身邊的波娃,結識了青年作家艾格林,兩人一見傾心,一場橫跨大西洋的戀愛從此展開。波娃當時早已建立「女權代言人」的國際聲譽,戀愛卻讓她極端屈抑自己:艾格林不懂法文,波娃就貼心地用英文寫信給他,費盡心思一如平凡女人。
波娃渴望異國戀人能更了解她,在一封封甜蜜書信裡,與艾格林分享對社會、戰後情勢、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觀點。沙特、卡繆、惹內這些巴黎知識份子,自然也成為波娃筆下捕捉的鮮活影像。
書信有時比自傳更貼近真實、更能呈現名人的完整面貌。
波娃渴望異國戀人能更了解她,在一封封甜蜜書信裡,與艾格林分享對社會、戰後情勢、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觀點。沙特、卡繆、惹內這些巴黎知識份子,自然也成為波娃筆下捕捉的鮮活影像。
書信有時比自傳更貼近真實、更能呈現名人的完整面貌。
無論你是否已經認識《第二性》作者、理性的波娃,你都應該再認識--沉浴愛河的感性波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