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特殊政治環境下,建築以往常是一種意識形態、政令宣導與權力展示的工具。政權宣誓其為大中華正統繼承者的壓力、台灣因受壓抑而殘缺的本土歷史與文化經驗,以及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的複雜情結,使得台灣社會的發展暗潮洶湧。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表面上是純文學的一個發展方向與歷程,實際上卻是文化界在思想控制時代的溫和反動。這波鄉土文學運動喚醒了對刻意模仿中國古建築或直接移植西方建築感到厭倦的建築界,他們開始尋找第三條路。
一九七八年,執政者對台灣的認同安撫了島內的權力鬥爭與省籍衝突,並且在文化論述上結束刻意忽視台灣的中國∕西方、傳統∕現代二元對立策略,進而啟動對本土社會的關懷,回歸現實環境。鄉土文學運動在七○年代末逐漸曲終人散,但對台灣建築的研究則開始出現多樣性的論述與活動,本土主義建築成為學者對後現代主義與地域主義的探討對象。
八○年代,台灣公共建築與學校建築的需求急速增加,特別是大學校園引進國外校園整體規劃的完整觀念,許多佳作應運而生。此外,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輔導高科技業的成功,成就了不少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也帶動全台多個專精化產業園區的形成。商業建築則是在台灣建築界熱切歡迎的國際合作模式下,創造出許多新觀念與新視野的新環境。
一九八七年戒嚴終止,社會文化與政治思想的桎梏逐一解開,各種建築思潮匯流,本土主義不再被視為是解構大傳統或文化霸權的唯一利器。反而是面對全球化經濟的同化危機中,「批判的地域主義」正默默上演。該主義敦促人們將區域文化作為有意識培養的而非自生自長的文化運動;批判的地域主義使用地方設計要素作為對抗全球化的普同性建築秩序的手段。
當台灣經濟高成長的時代結束後,建築師們反而更能細膩的處理設計與整體環境的關聯,以及在地方歷史中的角色。許多建築師極力切斷設計專業對資本邏輯的依賴,並在大環境的變遷中省思空間的社會性意涵。
本書介紹的建築師有:王秋華、喻肇川、仲澤還、吳增榮、張哲夫、陳柏森、潘冀、黃永洪、李俊仁、王立甫、姚仁喜、張樞、劉培森。他們中許多曾在國外求學,或常以旅行、閱讀吸取全世界建築思潮的演進與實務的最新發展,回過頭來耕耘台灣,他們對台灣本土文化有更高度的思維與創新的理解。其作品有絢麗有樸實,但絢麗的背後常是對建築的深思,樸實的內在總是有在設計上的突圍。這波本土主義的浪潮放棄追求大眾的掌聲與目光,專一地以尋常生活為本,緩緩釋出更深遠也更廣大的能量。
一九七八年,執政者對台灣的認同安撫了島內的權力鬥爭與省籍衝突,並且在文化論述上結束刻意忽視台灣的中國∕西方、傳統∕現代二元對立策略,進而啟動對本土社會的關懷,回歸現實環境。鄉土文學運動在七○年代末逐漸曲終人散,但對台灣建築的研究則開始出現多樣性的論述與活動,本土主義建築成為學者對後現代主義與地域主義的探討對象。
八○年代,台灣公共建築與學校建築的需求急速增加,特別是大學校園引進國外校園整體規劃的完整觀念,許多佳作應運而生。此外,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輔導高科技業的成功,成就了不少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也帶動全台多個專精化產業園區的形成。商業建築則是在台灣建築界熱切歡迎的國際合作模式下,創造出許多新觀念與新視野的新環境。
一九八七年戒嚴終止,社會文化與政治思想的桎梏逐一解開,各種建築思潮匯流,本土主義不再被視為是解構大傳統或文化霸權的唯一利器。反而是面對全球化經濟的同化危機中,「批判的地域主義」正默默上演。該主義敦促人們將區域文化作為有意識培養的而非自生自長的文化運動;批判的地域主義使用地方設計要素作為對抗全球化的普同性建築秩序的手段。
當台灣經濟高成長的時代結束後,建築師們反而更能細膩的處理設計與整體環境的關聯,以及在地方歷史中的角色。許多建築師極力切斷設計專業對資本邏輯的依賴,並在大環境的變遷中省思空間的社會性意涵。
本書介紹的建築師有:王秋華、喻肇川、仲澤還、吳增榮、張哲夫、陳柏森、潘冀、黃永洪、李俊仁、王立甫、姚仁喜、張樞、劉培森。他們中許多曾在國外求學,或常以旅行、閱讀吸取全世界建築思潮的演進與實務的最新發展,回過頭來耕耘台灣,他們對台灣本土文化有更高度的思維與創新的理解。其作品有絢麗有樸實,但絢麗的背後常是對建築的深思,樸實的內在總是有在設計上的突圍。這波本土主義的浪潮放棄追求大眾的掌聲與目光,專一地以尋常生活為本,緩緩釋出更深遠也更廣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