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魔咒 | 拾書所

科學魔咒

$ 213 元 原價 250
★最佳繪本拍檔繼《數學魔咒》又一幽默創作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負責人——洪蘭教授,專文推薦

一翻開《科學魔咒》,牛頓老師開宗明義的說:「各位同學看著我,豎起耳朵,什麼聲音都別放過,開花結果,聽聽裡面有什麼?」打從老師說了這句話之後,書中的小主角就彷彿中了邪一般,沉溺在科學的詩句裡無法自拔。小主角發現生活中脫離不了科學,只有「科學魔咒」可以讓科學與詩如此有趣。插畫家藍史密斯以另類新潮的繪畫手法見長,他運用拼貼技法讓文圖緊密結合,文字自然成為藝術的一部份。
在這本書中,他大膽巧妙的版面設計和詭異詼諧的繪圖風格,精確的呈現科學的神奇與美妙;加上約翰席斯卡從頭到尾毫無冷場的幽默文字,成就了這一本孩子們絕對能「心有戚戚焉」的圖畫書!

科學人文不分家By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很多人都認為科學與人文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要大張旗鼓的宣傳,要正經危坐的來對談,其實科學與人文是同一棵樹的兩個大枝,它的根就是哲學家所追求的「知識論」,我們從一生下來一張白紙如何學習變成現在會說話、會思考、會判斷、會做事的大人?
二千年來哲學家追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這棵知識論的大樹,枝葉茂密時,常使人誤以為它是兩個不同的樹,但是撥開樹葉,你會看到它源自同一根源,所以古代的科學和人文藝術是不分家的,達文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達文西設計了許多即使在現代還是很先進的發明,他也是文藝復興以來最偉大的畫家,迦利略建構了他的望遠鏡後不到五十年,荷蘭的畫家就開始用透視的方法來畫靜物,笛卡兒是個哲學家,但是也是很好的科學家,他用牛眼做實驗,第一次看到光進入眼球後在視網膜上將外面的影像形成倒像,他也是第一個畫出反射反應神經迴路的人,其實,十一世紀的阿拉伯人就已經把視覺系統解剖的很清楚了,而他們畫的每一張解剖圖都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圖,所以,看到格林出版這本新書,用孩子朗朗上口的童詩、童謠來帶出科學觀點時,真是很高興,例如牛頓老師說:「各位同學看著我,豎起耳朵,什麼聲音都別放過,開花結果,聽聽裡面有什麼?」,的確,科學和人文藝術是不分家的,你只要用心聆聽,就會聽到科學的詩句,蘇東坡就是在鄱陽湖的石鐘山用心聆聽,聽到了科學的詩句,他在讀酈道元的「水經注」時看到酈道元說「微風鼓浪,水石相搏」,所以發出響亮如洪鐘的聲音,所以他僱了小船在深夜漲潮時去觀察,果然聽到如鐘如鼓的聲音,他再循聲追下去,發現原來是山壁下的岩石千百年來被浪花打成深淺不一的石洞,浪衝進去,在裡面迴轉震盪,把空氣壓縮了,就變成我們聽到的鐘聲,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也是一個求真求是的科學家,其實書讀的通的人都是好的科學家與實踐者,清朝的紀曉嵐被流放到伊犂時,沙漠缺水,他看到有棵大樹,便叫士兵在樹旁掘井,果然掘到了水脈,這些例子都是告訴我們天下道理都是一樣,好的文學要有敏感的心,敏銳的觀察力和清晰的頭腦,好的科學家也是一樣,尤其讀者並不坐在作者的面前,所以作者便需要邏輯頭腦來陳述事情,使他的訊息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正確傳遞給讀者,因此,美國的國會圖書館有一張古老的海報,上面寫著It"s a double magic: Writers change thoughts into ink. Readers change the ink back into thoughts,閱讀是個雙向魔術,作者把他的思想變成墨水,讀者再把這些墨變回思想,這本書的作者透過美國孩子熟悉的歌謠將科學概念傳了出去,台灣的孩子如果對這些歌謠不熟悉,讀起來可能會辛苦些,這是一個新的傳授科學概念的方式,寓教於樂,勇於創新,值得鼓勵,更希望孩子能從小體會到科學與人文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所必備的常識,要兩者兼容並蓄,不要再把自己歸類為科學或人文,它真的是本是同根生,我們不要把它硬拆散!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