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村形成於元代。1949年3月通縣人民政府遷駐張家灣鎮村(張家灣鎮內有張家灣村、張家灣鎮村)。次年6月再遷通州城內。1950年6月為通縣第六區(區政府駐張家灣,區以下設張家灣鄉、土橋鄉、施園鄉、馬營鄉、裡二泗鄉、梁各莊鄉等),1958年9月建立張家灣人民公社。1983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設立張家灣鄉,l990年改設張家灣鎮。2001年12月牛堡屯鎮併入,形成現在的鎮域。
張家灣鎮是通州地區古鎮之一,這裡保留著戰國時期和漢代先民繁衍生息的遺跡。由於張家灣曾經是白河(今北運河)、通惠河、渾河(古永定河分支——涼水河)、蕭太后河四水匯流之地,同時也由於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需要江浙經濟區糧食和各類物資的供應,在元明清三代,張家灣與通州同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皇家碼頭。元代至明代中期,張家灣承擔了漕運中心、客運中心、商運中心的歷史重任。直至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漕禦史吳仲主持將通惠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運河,漕運中心北移至通州城的土壩、石壩以後,張家灣依然是京杭大運河北端護衛漕運和客運、貨運的重要碼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在此期間,有多少萬石漕糧經由張家灣碼頭運到北京城及周邊地區;又有多少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商賈行旅經由張家灣碼頭往來于京杭大運河之上有多少種類的物資,舉凡江南絲綢、茶葉、瓷器、香料、日用百貨、建築材料,北方所產的皮毛筋革、山珍特產,經由張家灣碼頭運銷中國南北各地。商流、物流、客流的集聚,使張家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張家灣為維持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為建設、保衛、安定、繁榮北京,為促進中國南北各民族之間的瞭解、交流和融合,為促進封建時代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十分巨大的。
在漕運年代,通州和張家灣同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一個碼頭的兩個部分,它們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分工。對於通州來說,它不但是皇家碼頭,同時也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被稱為“小燕京”,而這些是張家灣所不具備的,但這並不影響張家灣在漕運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張家灣作為漕運古鎮,它的作用無疑是重大的,況且在通州成為漕運碼頭之前,張家灣的這種作用已經發揮了近250年。
張家灣鎮是通州地區古鎮之一,這裡保留著戰國時期和漢代先民繁衍生息的遺跡。由於張家灣曾經是白河(今北運河)、通惠河、渾河(古永定河分支——涼水河)、蕭太后河四水匯流之地,同時也由於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需要江浙經濟區糧食和各類物資的供應,在元明清三代,張家灣與通州同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皇家碼頭。元代至明代中期,張家灣承擔了漕運中心、客運中心、商運中心的歷史重任。直至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漕禦史吳仲主持將通惠河道改由通州城北入運河,漕運中心北移至通州城的土壩、石壩以後,張家灣依然是京杭大運河北端護衛漕運和客運、貨運的重要碼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在此期間,有多少萬石漕糧經由張家灣碼頭運到北京城及周邊地區;又有多少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商賈行旅經由張家灣碼頭往來于京杭大運河之上有多少種類的物資,舉凡江南絲綢、茶葉、瓷器、香料、日用百貨、建築材料,北方所產的皮毛筋革、山珍特產,經由張家灣碼頭運銷中國南北各地。商流、物流、客流的集聚,使張家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張家灣為維持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為建設、保衛、安定、繁榮北京,為促進中國南北各民族之間的瞭解、交流和融合,為促進封建時代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十分巨大的。
在漕運年代,通州和張家灣同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一個碼頭的兩個部分,它們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分工。對於通州來說,它不但是皇家碼頭,同時也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被稱為“小燕京”,而這些是張家灣所不具備的,但這並不影響張家灣在漕運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張家灣作為漕運古鎮,它的作用無疑是重大的,況且在通州成為漕運碼頭之前,張家灣的這種作用已經發揮了近2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