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 12月2017第30期 | 拾書所

未來Family 12月2017第30期

  • 出版日期: 2017-11-29
  • ISBN碼: 12
  • 編號: 2071810394328
$ 160 元 原價 168
【封面故事】
〈天賦三部曲 首部曲:幫孩子找出天生優勢〉
5大方法,探索天賦
關注每個孩子不同的才能,適性揚才,是當前教育的新主流思潮。因此,找出孩子的天賦傾向,也成為父母的新焦慮。孩子能否發現、發揮天賦,家長扮演關鍵角色,並需要老師攜手合作。
《未來Family》將推出「天賦三部曲」,以連續性大型報導,探討在生命不同階段找到、發揮天賦的人,他們的天賦追尋之路。第一部曲聚焦在學生時期,於數理、語言、特殊技藝、運動等不同面向,他們為何這麼早就有了特定方向。並採訪多位專家,整理出五大具體做法,也根據父母師長最常遇到的問題與迷思,整理出關於天賦的Q&A。

〈程式設計: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葉家宇〉
從小多方嘗試,找出自己想做的事
今年5月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Intel ISEF),台灣代表隊得到的5個獎項中,當時就讀高雄中山工商的葉家宇是台灣首次拿下這項大獎的高職生。葉家宇能在中學時代就發現天賦,主要因為父母親從小就讓他多方嘗試,並且提醒他要找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數學:羅東高中康柏賢〉
爸爸啟蒙,自己為天賦扎實努力
回首來時路,縱使已經拿過不少國內、外數學競賽的金牌,康柏賢仍覺得自己不夠拚。走出家門看世界之後,他驚覺自己實力不足,更堅定以數學為志向,矢志永不放棄,為自己喜歡的事做更多努力。

〈運動:中華女籃明星球員王維琳〉
找到天賦,加上1萬小時的苦練
上面有2個大她6歲、4歲哥哥的王維琳,不管玩什麼,總被哥哥電慘了,唯獨籃球例外。小學三年級開始打籃球的她,爸媽雖然不懂籃球,仍全力支持,很以她為傲。她建議家長尊重孩子的意願和差異性,留給孩子發展空間,聽聽他們的想法。

〈設計: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系盤思妤〉
爸爸遺傳、媽媽支持,在擅長領域發光發熱
以2D動畫「霓虹」拿下「2017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獲得設計界新秀的最高榮譽的盤思妤,從小喜歡畫畫,在媽媽一路支持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認為,只要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做什麼,且持續去做,在別人看來就是有天賦。

〈模型:鋼彈少年邱顯鈞〉
從樂高到鋼彈,盡情發揮天賦才能
當別的孩子仍在摸索興趣,邱顯鈞13歲時不僅找到天賦,而且揚名國際。邱顯鈞有對開明的父母,認為比起用成績來檢視孩子,不如讓孩子去做喜歡而且做得好的事情;而就讀森林小學時的多樣生活體驗,則為他帶來創意養分,讓他盡情發揮天賦才能,發光發熱。

〈語言:政大附中陳柚任〉
父母營造語言環境,全力支持
國一通過全民英檢中級及中高級複試、國二通過全民英檢高級初試,國中英文免修、入學時多益前測970分,還會捷克語和日語的陳柚任,父母從他2歲開始,就在家中營造英語環境,用自然融入、多互動的方式讓他接觸英語,在孩子展現語言天賦後,更是全力支持,給予成就感。

〈自然:林口國中楊子萱〉
父母引導找到興趣,提供更多資源與機會
從小自然智能傾向明顯,尤其對生物最感興趣的楊子萱,父母親引導接觸自然、產生興趣,並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學習機會,媽媽甚至努力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懼,陪著孩子一起觀察、動手嘗試,也鼓勵孩子參加科展,培養探究及思考能力。

〈專家觀點〉
解答關於天賦的6大疑問
各種與天賦有關的辭彙,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狀元」、「因材施教」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天賦是什麼?天賦與天命有什麼不同?有什麼方法能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天賦、讓天賦發光?我們嘗試提出問題,找出答案。


【特別企劃】
〈學思達〉
6種教學現場直擊
一個簡單的理念:「透過學思達教學模式改變填鴨式教育」,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竟在台灣及亞洲掀起了風潮。
在台灣,學思達社群有4萬名老師加入,多位台灣教師並前往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澳門進行師資培訓,擴散了學思達社群,促成跨國界的教學研習會,為華人教育灌注創新。
不少在求學時代習慣接受老師「單向教學輸出」的父母,或許難以想像,學思達真實的教學現場是什麼樣的學習風景?而為什麼這種把學習主權交還給學生的模式能夠奏效?
《未來Family》報導了國文、數學、閱讀、化學等科目的學思達教學現場,學習階段從國小到高中都有,多位老師、專家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等地,顯示這種教學法能貫穿各種學習,並突破地域的差異性。
今年學思達亞洲年會將在12月9日、10日登場,熱鬧可期。

〈教學現場1.國中數學:新北市新泰國中教師劉繼文〉
自創數學心智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現場2.國小國語:台北市光復國小教師宋芳鈺〉
一課一主題,學生上課活了起來!

〈教學現場3.國中化學:香港匯基書苑東九龍中學教師李振輝〉
善用雲端學習管理平台,學生脫胎換骨

〈教學現場4.高中英文:台南市大灣高中教師鄭博仁〉
透過表達建立自信,勇於開口說英語

〈教學現場5.高中英文:宜蘭高中教師吳勇宏〉
以焦點討論法,鼓勵學生自學、提升興趣

〈教學現場6.閱讀:故事阿嬤邱桂珍〉
依年齡設計,運用學思達說故事


【人物專訪】
〈溫暖系歌手江美琪〉
父親教會我,從失去中找回溫暖與幸福
曾經,江美琪總是把家人放在愛情、朋友、工作之後,但在經歷爸爸和哥哥相繼離世的悲痛,以及結婚、生子的身分轉變後,她選擇用能夠幸福的方式看待世事,轉移心裡的缺口與悲痛,也更加珍惜家庭與親情。


名家書寫 Column
洪 蘭 品德和禮貌才是教養重心
蔡慶玉 山林裡的學堂
盧建彰 你現在支持的,以後會支持你
駱以軍 小玩伴


生活提案 Family Life
玩到不想睡 8個超夯的亞洲主題樂園
兒童派對 finger food 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
家庭營養學 椰子油減肥,爭議大!
譚敦慈 購買小包裝,食物保新鮮
食材小學堂 牛奶
親子閱讀 天賦不是「更好」,而是「不同」
12月親子活動


【教養與學習】
〈暴走小孩 淡定父母〉
走過激烈衝突,吳蕙名與特殊兒和諧共舞
長期擔任外商高階主管,被外界視為女強人的吳蕙名,因為兒子合併妥瑞症、疑似亞斯伯格、過動症和強迫症,在教養路上跌得遍體鱗傷。十幾年來縱使孤獨面對,她卻沒有放棄努力。這段艱辛的日子,她是怎麼走過的?

〈雲遊四海,受教八方〉
旅行開拓我對教育的想像
2015年,吳成夫與任教高中的妻子帶著當時分別才3歲、1歲的兒子,前往帛琉、尼泊爾及印度展開長達400多天的旅遊、居住行程。孩子進入當地幼稚園就讀,吳成夫也展開跨國教育模式的觀察行動。他摒除成見、親身感受,在一次次的衝擊中,希望帶回不同的觀點,重新想像台灣的教育。

【新聞與議題】
〈全台青少兒閱讀調查Part2〉
孩子為什麼讀?為誰而讀?
《未來Family》在10月號報導了「2017年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習慣調查」的第一部分,分析了目前台灣的青少兒閱讀現況,以及書市趨勢與國際觀察。這次將接著探討調查的第二部分──閱讀的最基本問題:為什麼讀?為誰而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