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 6月2018第36期 | 拾書所

未來Family 6月2018第36期

  • 出版日期: 2018-05-30
  • ISBN碼: 06
  • 編號: 2071810404096
$ 160 元 原價 168
【本期主題】
走出教室,學習更有感
戶外教育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而非套裝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新學習風潮。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希望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
簡單來說,只要是走出課室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包括生態、冒險、食農、在地、文化等領域,都可以是戶外教育的主題。
課本能給孩子的太單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生命經驗、拓展視野,未來才有能力、餘裕面對人生。學習不應該是單向傳授、無感背誦,而是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這也是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

〈觀念篇:借鏡蘇格蘭、加拿大、日本〉
戶外教育可進入課綱
孩子到戶外遊戲和學習的時間急遽減少、生活日形封閉,學習內容與世界脫節的情形也愈嚴重。早自1940年,蘇格蘭就開始反思學習的場域,有愈來愈多國家積極推動戶外教育,甚至當做正式學習的一部分。

〈觀念篇:台灣發展與現況〉
有根基有養分,發展教育新場域
在全球這波重視與推展戶外教育的熱潮中,台灣之前推動的環境教育、鄉土教育、特色遊學等計畫,其實都與戶外教育有關,不但為台灣的戶外教育扎下良好根基,也累積了許多能量。

〈觀念篇:理論與效益〉
戶外教育4大效益、10項學習成果
戶外教育是人類自然而生的學習行為,歷史悠久,相關的研究與論述也不少,最廣為人知的理論基礎,就是杜威的經驗學習跟盧梭的感官學習。而如果說體驗教育是種方法或過程,那麼戶外教育的目標就是全人教育。

〈學校篇:綜合創意主題 新北深坑國小〉
讓學習跟生活情境接軌
戶外教育的關鍵之一,在於讓孩子有感,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深坑國小的「走讀老街課程」,讓平日就是生活在老街的孩子,有機會深入理解老街。不但與課程呼應,也涵蓋了藝術與人文領域。

〈學校篇:綜合創意主題 苗栗頭屋國中〉
自力造筏體現合作價值
「六個桶子、八根棍子、沒有個人、只有團隊」是頭屋國中自力造筏課程最重要精神所在。學生從無到有完成造筏,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溝通完成任務。

〈學校篇:文化藝術主題 屏東恆春國小〉
在地味特色課程,上學比放假還好玩!
近十年來,恆春國小以傳統閩南語歌謠與月琴藝術為主軸,結合當地生態資源,發展出超有「在地味」的特色課程,不但扭轉了孩子的觀念,更重新建立對在地的情感、找回學習熱情。

〈學校篇:文化藝術主題 桃園宋屋國小〉
學生走進社區學透透
把社區當做超大型教室,文史生態學透透,是桃園市宋屋國小戶外教育「近水樓台」的規畫,也符合新課綱「與生活連結」的精神。

〈學校篇:文化藝術主題 新北能仁家商〉
幫學生找到潛質與舞台
在普遍重視菁英教育的台灣,能仁家商校長林佳生卻認為,教好別人所不喜歡教的孩子更為重要。他在戶外學習多所著力,希望學生靠戶外活動得到成長。

〈學校篇:探索體驗主題 台北啟明學校〉
提升行的能力與信心
啟明學校的戶外教育方案,鼓勵學生上山下海。經過有系統的指導與訓練後,學生「行」的能力與「自信心」都大大提升,更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學校篇:運動休閒主題 台中惠文高中〉
把教室搬到日月潭
每年4月惠文高中一年級學生都必須到日月潭挑戰騎自行車和划獨木舟,除了連結學科知識,深化學習,還必須在過程中完成任務。

〈學校篇:食農教育主題 央大附屬中壢高中〉
荒廢畸零地五感學科學
中壢高中校園內建置的迷你版魚菜共生系統,是探索自然、五感學科學的最佳戶外場域,學生還可到社區踏查,產生校內、校外呼應的好效果。

〈民間篇:食農教育主題〉
動手做的體驗教育教出綠食力
「親手做」是食農教育的最大特色,食農教育除了讓孩子學習正確的飲食知識,也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生態學習。但比起知識的累積,更可貴的是讓孩子學到了正確的做事態度,鍛鍊了自我心性與態度。

〈民間篇:自然生態主題〉
五感全打開,觀察力UP!
大自然對人有神奇的療癒作用,在大自然就算什麼都不做,也能得到很大的心靈撫慰,或至少與孩子建立更深的親密關係。把學習放到大自然中,孩子自己發現、感到好奇的,才可能是想一直探究下去的知識領域。

〈民間篇:在地創新主題〉
重新認識土地,體會文化差異
同樣在台灣,各地的環境、文化也各不相同。戶外教育可近可遠,以外縣市為學習場域,可以提供生活差異較大的學習經驗,體驗不同的在地活動,欣賞、接納不同的文化差異;在地學習則能與土地產生連結,培養在地情感與使命感。


【人物專訪】
〈知名律師 呂秋遠〉
親子相處,要同理對方想法
身兼知名律師、網紅、暢銷作家、廣播主持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多重身分,臉書有59萬人追蹤動態的呂秋遠,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認為親子之間的相處,其實就是用同理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爸媽不要企圖控制小孩;生命是無法控制的。


【特別企畫】
〈嚴長壽談技職教育〉
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嚴長壽認為,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這是好的開始;但技職教育如果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只會變成整齊劃一的me too產品。因此,未來的技職教育,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企業參與技職扎根:IBM〉
P-TECH模式創造三贏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發現了學用落差和學制矛盾的現象,因此有愈來愈多大型跨國企業,願意更積極投身人才基礎工程。近幾年興起的P-TECH實驗學校計畫,有望創造政府、企業、學生「三贏」的結果。

【新聞與議題】
〈現在的小學生,65%將從事尚未存在的工作〉
微軟用科技改寫學習的樣貌
根據估計,現在進入小學的孩童中,有高達65%的人將從事至今尚未存在的工作。在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時代,教育的方式必須改變,現有及未來人力的培訓方式也要重新定義。科技改寫教育現場,向來對教育領域用力很深的微軟,在全球教育分享論壇歸納出未來學習應涵蓋的幾個重要面向。

〈道禾實驗教育學校〉
以茶道、書法磨身心素養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是新課綱9大素養之一。看起來抽象,但藉由好的課程設計,能夠讓學生調整本質性的基礎,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茶道、書法課程,就是個設計細緻的例子。


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從閱讀與體驗,學習察言觀色
蔡慶玉 實用的日本教科書
粘迪舜 等了兩年 等到女兒90分的考卷
陳品諠 孩子的好,來自大人好眼光


【教養與學習】
〈Tutor Jr 總經理黃嘉琦〉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光芒
TutorABC總經理黃嘉琦(Jackie),是5歲雙胞胎的媽媽,外型俐落,談起對教育工作的熱情、孩子帶來的喜悅、以及期待改變未來的夢想,雙眼就發亮。

〈專訪青年創業家龔南葳〉
生存教會我三大能力
台灣女孩龔南葳,清大畢業後毅然放棄竹科高薪工作,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攻讀,如今已是多家公司的創辦人。曾經非常害羞內向的她認為,國外的環境讓她成長很多,有很多地方可以學習,也可以讓家長做為借鏡。

〈Super教師曾明騰〉
陪兒子玩財商桌遊,養成系統思考力
很多爸媽會陪孩子下棋、玩桌遊或到公園走走,彰化員林國中的Super教師曾明騰善用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除了凝聚親子感情,更幫助孩子長出重要的能力。

《孩子的簡單正念》書摘
60個遊戲 找回學習專注力
孩童與青少年由於認知控制能力尚未發展健全,因此比大人更容易受情緒劫持之苦,經常不知該如何處理壓力與強烈情緒。大人可以如何協助孩子安定自己的情緒、找回學習專注力,調整唯我世代情緒與偏差行為?

〈親子閱讀推薦〉
圖畫書的流動風景
所有的交通工具一旦放進圖畫書的頁面,自然而然就會造成畫面的流動感和翻頁間的變化,還會帶來充滿意外和驚喜的戲劇效果。行進中的交通工具除了會帶來流動的窗外景致,也會造就車內百態具現的人生風貌。這應該就是許多圖畫書創作者,以交通工具作為故事主軸的原因。


【國際教育快報】
〈法國〉
數學成績吊車尾 大師提出教改21條
法國中、小學生數學成績在歐盟國家排名節節敗退,最新的PISA成績更是吊車尾,法國數學家維拉尼(Cedric Villani)提出「教改21條」建議,希望從恢復學生學數學的自信和加強中、小學數學老師專業兩大重點著手。  

〈美國〉
從小扎根 Caltech幼兒園開始導入STEM教育
自前總統歐巴馬任內開始,美國教改不斷加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STEM比重。孩子應該從幾歲開始學習STEM相關知識?和麻省理工學院(MIT)齊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附屬幼兒園裡的孩子,從6個月大就開始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