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 | 拾書所

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

$ 273 元 原價 273

內容簡介 top

《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Makeshift Metropolis : Ideas About Cities


本書是繼《金窩、銀窩、狗窩》後,黎辛斯基反思建築、城市規畫的重要著作。

「文森斯庫里獎」得主、建築發言人黎辛斯基,引領我們省思台灣經驗,找出我們想要何種城市,以及真正需要哪種城市。

■不斷變化的城市,是都市設計者創意能力的體現,或是居民切身需求的投射?

■在台灣,101大樓和台中歌劇院,雖然展現了建築設計者的能力,也提供了都市一座象徵性的重要建築,但它的出現究竟是現今環境的「需求」?或只是被扭曲化的「建築競賽」?

■回溯數個城市的長時段變化,我們將得以掌握城市發展規律,透視城市的未來。

城市是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安全、社會互動,所形成的聚落型態。其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沒有城市,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都不可能發 生。廣義來說,早在舊石器時代,即有城市設計的認知。隨著政治、社會生活的複雜化、科技文明的進展,城市設計發展出更豐富多元的思維,不同時代的城市空間 與設計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需求。例如,古希臘人營造的是半天可以走完的生活型都市,中國長安的整齊街道規劃,除了防衛功能,更是展示國力以及天人合一思 想的體現。

近代城市設計思想起自對工業革命造成的交通、空氣污染、衛生問題之反思。20世紀初開始有「城市設計」這個職業,同時出現幾個主要的城市設計思潮:從 城市美化運動、柯比意的光輝城市構想,到雅各布斯重新審視市中心生活的樂趣。他們對當時及後世的城市設計均留下重要影響,例如,紐約中央車站等受歡迎的建 築物便是「城市美化運動」所遺留的結果。

本書借鏡美國的城市發展,但討論範圍廣泛。作者以長時間的回溯與分析,呈現城市發展的多種樣貌與可能。透過本書您將可見到:20世紀重要都市設計理論 的發展脈絡與重新評價;購物中心的誕生在城市發展所代表的意義;從規劃者、居民到相關業者對開發濱水區與重建舊城區的歷程與值得參考之心得;可思索當都市 的規劃只以地標建築物來撐起,而不考慮整理規劃時,所產生的後果。作者也進一步提出分區開發的優點並列舉重要的前人經驗,並提出都市更新在舊的基礎上加強 或許才是更好的方式。

黎辛斯基以堅實的案例和洞察力來分析說明,其具體、嚴謹但容易理解的論述將非常值得讀者參考:

一、城市設計 vs 市場需求: 隨城市設計在都市規劃的角色日益減弱,政府、投資者、居民需求和媒體煽動,又會如何影響城市的樣貌?反映在行人徒步區等規劃上,其對商家的影響和對行人的意義有何不同?

二、都市計畫 vs 建築競賽: 整體的都市規劃,與個別的建築競賽,何者才是影響城市定位與發展的重要指標?一座城市的好壞會否因為一兩座建築而被徹底改變?從古根漢美術館的畢爾包效應我們得到何種啟示?反思101和台中歌劇院是否為成功的城市行銷,還是僅在追求一種扭曲的建築觀念?

三、我們想要何種都市 vs 我們真的需要哪種都市: 你想住在都市或是郊區?油價上漲、經濟衰退將如何影響我們的購屋判斷?聚居於城市將比鄉村更有經濟效益,也有助於改善地球環境?

不論您是從事建築工作、設計工作、是政府官員或者僅是一位普通居民,本書都將提供您設計規劃、思考判斷或僅僅是考慮要居住於何處等各種需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