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毋甘願的電影史 | 拾書所

【電子書】毋甘願的電影史

$ 385 元 原價 385

風光一時的臺語片,為何淪為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本書將告訴你,關於本土文化的粗俗印象是怎樣煉成的。
重寫臺語電影史,就是重建臺灣戰後文化史!


國寶級電影手繪海報大師陳子福親筆題寫書名
X
橫跨日治到戰後,百幅以上珍貴配圖
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歷覽臺語電影工作現場

從前從前,歌仔戲班躍上大銀幕,拉開了臺語片黃金時代的序幕。年輕導演、攝影師機會無窮,有實力就能竄出頭;少男少女大發明星夢,爭搶考進演員訓練班;當紅小生玉女收信收到手軟,得僱專人幫忙回信;第一座「金馬獎」國語片通通沒份,專門只頒給臺語影人;臺灣人發願自己蓋片廠,連中影都忍不住想拍臺語片。高峰時期,北投就是臺灣的好萊塢,年產量在一百至一百五十部之間,平均一週有三部臺語片問世,是今日國片事業望塵莫及的榮景。

但是,臺語電影和影人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段美好如童話般的時光,始於五〇年代後期,在七〇年代迅速衰敗且難以復甦。是誰,踩碎了這個夢?《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長年追索,亟欲解答這一道臺灣電影史的關鍵謎題。

我們都知道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卻不知道六〇年代有過另一部同名臺語片;我們都知道「白蘭」洗衣精,卻不知道白蘭真有其人,是臺語片一線女明星;我們也都知道金馬獎影帝柯俊雄,卻不知道柯俊雄的演技是從臺語片磨練而來。為引領對臺語片無知的讀者無痛回返那個阿公阿嬤的少年時代,作者大量地說故事,講臺語片工作現場,也講百年來臺灣影劇工作者的夢想、堅持與失落。

議論則夾藏在敘事中,且角度新穎。藉由影響電影生產條件甚鉅的材料──底片,以及彩色電影技術門檻,重新檢視關於臺語片衰亡的兩大主流論述:譴責受害者(臺語片粗製濫造)和政治決定論(一味歸咎「國語運動」)。本書避免給予簡化的答案,力圖全面呈現臺語影壇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甚或東亞政經局勢變化造成的牽動,乃至臺灣個案在全球電影史的獨特之處。

《毋甘願的電影史》是對臺灣文化史的一次精采翻案。戰後臺灣本土文化的歷史面貌,不再只是白色恐怖下的肅殺無聲,而七〇年代是否真能算是「回歸鄉土」,也得重新打上問號。臺語片「毋甘願」的委屈,將在本書沉冤得雪,臺語影壇的光輝歲月,也在其中完美留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