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一個朝延命官,曾任禮部侍郎、署工部右侍郎、署吏部左侍郎等職。
曾國藩是一個官運亨通、大紅大紫的大官。十年之中連升十級,並在京師贏得了較好的聲望。
曾國藩是一個重才舉賢的好官。他堅持「行政之要,首在得人」的原則,立志「引用一班人,培養幾個好官」。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先後有四百多位學者志士投身於他的門下。他一生舉荐近千人,其中有「才大心細,勁氣內斂」的李鴻章,有「取勢甚遠,審機甚微」的左宗棠,有「器識才略,實堪大用」的沈葆楨等。到他謝世之時,他所舉荐的門人中,任封疆大吏者二十六人,幾乎占有半壁江山。
曾國藩是一個有志向、有抱負的明白官。他懷抱濟世之志,對「乾嘉盛世」的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敬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入骨。
「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鑒此,他主張危急之時需要任用德器兼備之才,以倡廉政之風,行禮治、仁政之道,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私的宦吏,毫不手軟,一律予以嚴懲。
曾國藩任官期間,多次上書朝廷,陳述改革措施,指出朝野三大隱患:即人才、財用和兵力三大問題中的弊端,並提出了解決辦法。他說,自古治世不外招賢能,安百姓,正風氣三件事:兵在精,不在多,建議裁軍:民心渙散的根本原因是銀價太昂,錢糧難納,冤獄太多,民心難伸等等。
曾國藩雖為清廷命官,但每為虛職,很少實權。但曾氏根本無視權力的大小,只管盡職盡責而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貫徹「經民致用」的思想,以「內聖」之學推行「外王」之道,並把它的實行,作為終身致力追求的目標。在長期的治政、督軍活動中,養成了注重實踐,講求實效,因時變通的作風。他的「士貴知古,尤貴通今」,「不說空話,不鶩空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可以說是這種作風的精粹概括。
曾國藩的官運可謂稀有,他的官品堪稱世人的楷模。毛澤東在致友人黎錦熙的信中,對他的這位同鄉的官品贊譽有加:「愚於近人,獨服曾文」,認為曾國藩是位「大本大源、倡學促教、陶鑄人心、移風易俗」的學者和政治家。
曾國藩一生為國舉才無數,本書可以說是他選人的準則。透過本書,或許可以作為您的參考,創造另一番的丰采,改變您的人生。
曾國藩是一個官運亨通、大紅大紫的大官。十年之中連升十級,並在京師贏得了較好的聲望。
曾國藩是一個重才舉賢的好官。他堅持「行政之要,首在得人」的原則,立志「引用一班人,培養幾個好官」。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先後有四百多位學者志士投身於他的門下。他一生舉荐近千人,其中有「才大心細,勁氣內斂」的李鴻章,有「取勢甚遠,審機甚微」的左宗棠,有「器識才略,實堪大用」的沈葆楨等。到他謝世之時,他所舉荐的門人中,任封疆大吏者二十六人,幾乎占有半壁江山。
曾國藩是一個有志向、有抱負的明白官。他懷抱濟世之志,對「乾嘉盛世」的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敬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入骨。
「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鑒此,他主張危急之時需要任用德器兼備之才,以倡廉政之風,行禮治、仁政之道,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私的宦吏,毫不手軟,一律予以嚴懲。
曾國藩任官期間,多次上書朝廷,陳述改革措施,指出朝野三大隱患:即人才、財用和兵力三大問題中的弊端,並提出了解決辦法。他說,自古治世不外招賢能,安百姓,正風氣三件事:兵在精,不在多,建議裁軍:民心渙散的根本原因是銀價太昂,錢糧難納,冤獄太多,民心難伸等等。
曾國藩雖為清廷命官,但每為虛職,很少實權。但曾氏根本無視權力的大小,只管盡職盡責而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貫徹「經民致用」的思想,以「內聖」之學推行「外王」之道,並把它的實行,作為終身致力追求的目標。在長期的治政、督軍活動中,養成了注重實踐,講求實效,因時變通的作風。他的「士貴知古,尤貴通今」,「不說空話,不鶩空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可以說是這種作風的精粹概括。
曾國藩的官運可謂稀有,他的官品堪稱世人的楷模。毛澤東在致友人黎錦熙的信中,對他的這位同鄉的官品贊譽有加:「愚於近人,獨服曾文」,認為曾國藩是位「大本大源、倡學促教、陶鑄人心、移風易俗」的學者和政治家。
曾國藩一生為國舉才無數,本書可以說是他選人的準則。透過本書,或許可以作為您的參考,創造另一番的丰采,改變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