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情感學習 | 拾書所

【電子書】情感學習

$ 476 元 原價 476

情感是天生自有的,還是社會形塑的?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感覺認知」中,原來:
羞恥能產生力量,恐懼極具價值,無聊,居然是學習而來的,
至於,勇敢,更是因地制宜,因時而異。
 
從19到20世紀,我們將看見這些來自德、美、英、荷、法、義、挪、俄、瑞典、瑞士、印度,共一百多本暢銷兒童文學與三十本教養手冊,如何傳遞情感的意義,引導兒童學習情緒。

☺原來,感覺是需要學習的

1870年到1970年,是對兒童情感的討論,最蓬勃發展的黃金歲月。在這之前,兒童並未被意識到是個獨立於成人的個體,今日兒童是天真無邪、需要被教養的認知,是150年來才發生的,如此父母便承擔形塑孩子人格的責任,父母的焦慮也由此而生。在1970年代後,電視、電腦、手機等媒體先後對兒童產生許多影響,不過,在這之前,閱讀卻是形塑一個人最重要的媒介。知識的普及,便使書本教育受到重視。於是這一百年裡,無數童書與教育指南手冊,引導兒童學習情感、掌控情緒。眾人相信,透過這些教育引導,孩子可以學習到「正確」的情感與情緒,並由此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什麼是「合宜」的情緒表現?

在這一段學習如何感覺的歷史裡,情緒的定義與作用是不斷變化的。從18、19世紀的道德教化到20世紀鼓勵兒童的主動性,我們看見,早年被「利用」來逼人勇敢的「恐懼心」,後來一度被認為有害於兒童的心靈成長。而用來形塑「合宜行為」的羞恥感,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在西方社會正逐漸喪失,反倒是「無恥社會」的概念一度被視為西方文明墮落的象徵。而過去曾被歌頌的「勇敢」,在二戰見識過無數暴力與恐懼之後,那些百年前無所畏懼的主角就不再那麼使人信服。相應於情緒的不同定義,兒童文學裡塑造的人物形象與傳遞的合宜行為標準也就跟著轉變。

☺閱讀兒童文學是極重要的學習方式

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會與書中主角一起體驗、一同成長,透過模仿與調適,從書中學習到各種情緒,並且將這些情緒轉化為一種可以實踐的知識,再用來啟動自己的行為。在本書裡,我們看見百年來的兒童,如何在《彼得潘》裡看見親子之情,在《蒼蠅王》中學到「羞恥」、「痛苦」與「同理心」,在《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懂得何謂「分離焦慮」,在《怪醫杜立德》則感受去殖民的價值觀與跨越種族的「同情心」。至於,曾經被鄙視的「膽小」,則在《綠野仙蹤》裡有了新的詮釋,獅子成為第一個膽小男孩的榜樣。這些作品鼓勵兒童擁抱恐懼、擺脫羞恥、接受思鄉病為一種合情合理的感覺,並賦予兒童權力,兒童因此有不同的選擇與空間。

百年來,兒童文學不再只有說教,反而多了可以運用的情緒知識。透過這些書本,兒童和青少年可以體會跨階層、跨文化、跨種族、跨時空的知識與理解。但同時,兒童卻也開始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即使在現代社會中,面對都市生活的無聊與充滿挫折,也必須為這些情緒空虛做好準備。培養個人的情緒控管能力,成了個人與社會的期望。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