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象徵主義詩人三傑之一馬拉美(Mallarme, S. 1842~1898)認為詩是不可解的,詩是神秘,詩是迷語。這些零亂排列的文字,表面上是無意義的,但就其內裡而言,卻表達了他的哲學——找尋文字結合的可能性,以表現絕對的現實。
馬拉美從早期的巴拿斯派風格演變成全然新詩體的創作者時,詩人已在一種幻覺下表現出他的心靈狀態,詞句之間與音調、色澤的凝聚力都十分和諧。由於他是以作曲的程序來創作詩歌,也因此一首詩即是一支交響曲;繁複晦澀卻同時也是精緻的。
這位象徵主義的文學大師在他羅馬街的寓所每週二晚上的文學沙龍凝聚了同時期的文藝菁英,更影響了不可勝數的文學後進(紀德、梵樂希…)。而他那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牧神的午後》,透過德布希的改編譜曲,更是測底俘虜了你我的心。
馬拉美從早期的巴拿斯派風格演變成全然新詩體的創作者時,詩人已在一種幻覺下表現出他的心靈狀態,詞句之間與音調、色澤的凝聚力都十分和諧。由於他是以作曲的程序來創作詩歌,也因此一首詩即是一支交響曲;繁複晦澀卻同時也是精緻的。
這位象徵主義的文學大師在他羅馬街的寓所每週二晚上的文學沙龍凝聚了同時期的文藝菁英,更影響了不可勝數的文學後進(紀德、梵樂希…)。而他那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牧神的午後》,透過德布希的改編譜曲,更是測底俘虜了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