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論文十一篇,內容可分三方面:論《楚辭》三篇,分別對〈離騷〉、〈九章〉、〈九歌〉作探討,提出個人認為最準確的觀點,言必求準,意務翻新;論洛神賦五篇,針對其源和流,以及洛神象徵、賦創作動機和時間作討論。提出「洛神」為曹植理想象徵說;黃初三年說;揭示傳奇、雜劇、南戲、筆記中的洛神載體等新創見。其他三篇,就賦與作者意識、思想對賦的滲透作研究。突現了潘岳賦與儒家思想的關係;初唐賦與儒釋道三教的瓜葛;范仲淹賦與載道文學觀的因緣。總之,十一篇連貫成史的觀察,值得研究者參照。
本書收論文十一篇,內容可分三方面:論《楚辭》三篇,分別對〈離騷〉、〈九章〉、〈九歌〉作探討,提出個人認為最準確的觀點,言必求準,意務翻新;論洛神賦五篇,針對其源和流,以及洛神象徵、賦創作動機和時間作討論。提出「洛神」為曹植理想象徵說;黃初三年說;揭示傳奇、雜劇、南戲、筆記中的洛神載體等新創見。其他三篇,就賦與作者意識、思想對賦的滲透作研究。突現了潘岳賦與儒家思想的關係;初唐賦與儒釋道三教的瓜葛;范仲淹賦與載道文學觀的因緣。總之,十一篇連貫成史的觀察,值得研究者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