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藝術>承接<希臘藝術>,屬於古典”泛神論”藝術的第二部分;雖然無可否認,她的確承接了希臘藝術,且深受其影響,但是她並非希臘藝術之一分支。若以藝術表現與風格看來,她是道道地地屬於羅馬人自己所發展出來的藝術;雖然在初期時,我們可以從她身上到希臘藝術的影子,但是經過一段的孕育階段後,她就開始走出希臘藝術的陰影,尤其在建築藝術的表現方面更為顯著,在那裡面雖然存在有新的建材及新的建造技術誕生的因子,但是它們並非促使其風格及類型改變的最主要成因;因為歷史與事實一直在告訴我們,即使有了新的建材及新的建造技術,並不因而意味著建築風格及類型一定要改變,這種「事實」,我們可以從光復後到今日台灣島上的現代「街屋」身上看到。我們知道,幾乎所有地球上的藝術創造,都一直是在反映當時的社會需求及社會思想觀,唯有社會意識形態轉變時,藝術創造的風格及類型表現才會跟著轉化。
雖然羅馬藝術及希臘藝術同樣都是屬於古典”泛神論”意識形態下的產物,也因為有這個大前題的存在,所以,她們之間才會存有那麼多的「相似性」;但是,羅馬社會步入「帝國主義」後,帝國的意識形態逐漸大於人性化泛神的宗教意識,羅馬人的藝術創造因而也就逐漸和這個新興的帝國意識結合,共同攜手走出希臘藝術支流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