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導論〕、〔十三篇釋義〕及〔試論孫子思想的要義與盲點〕等三篇。
〔導論〕部分旨在探討兵學境界、孫子生平、所處時代的政治及思想背景及相關文獻說明等。
〔十三篇釋義〕則是分篇以思想闡述為經,戰史引證為緯,每篇各附原典及語譯,以利學者檢索。
至於〔試論孫子思想的要義與盲點〕則是打破篇章界限,統合孫子的理念要義,重新架構孫子的思想大系,並調製成表,以探討孫子思想的精義。此外孫子所處的年 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其思想於現代戰爭中,未必全然充足,亦未必可一體適用,本篇亦就其思想在現代戰爭適用上的不足與扞格不入 之處,略為研析。
基本上孫子思想是延著兩大主題來開展的,一是如何不戰?二是如何戰?另以〈始計〉與〈用間〉兩者貫穿全篇。「如何不戰」是討論如何策不戰之謀,建形於平 時施政之中與創勢於內外環境之上,是其思想的兩翼;是預防戰爭的思想,屬於國家安全的層面,為國家元首的職責。而「如何戰」是討論如何策必勝之謀,以正兵 拘束敵人,以奇兵出奇制勝,是其思想的兩軸;是追求勝利的思想,屬於軍事安全的層面,為將帥的職責。
因此《孫子兵法》不僅是將軍之書,更是帝王之學。而其兩大主題均需〈始計〉和〈用間〉。至於兩大主題的關係,孫子是以「兵者,國之大事。」為始,以「安 國全軍之道」為終,警惕世人,應先致力於「如何不戰」的追求,求之不得,才能開啟「如何戰」的思索。這是明君所應深思而良將所應警惕之處。
〔導論〕部分旨在探討兵學境界、孫子生平、所處時代的政治及思想背景及相關文獻說明等。
〔十三篇釋義〕則是分篇以思想闡述為經,戰史引證為緯,每篇各附原典及語譯,以利學者檢索。
至於〔試論孫子思想的要義與盲點〕則是打破篇章界限,統合孫子的理念要義,重新架構孫子的思想大系,並調製成表,以探討孫子思想的精義。此外孫子所處的年 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其思想於現代戰爭中,未必全然充足,亦未必可一體適用,本篇亦就其思想在現代戰爭適用上的不足與扞格不入 之處,略為研析。
基本上孫子思想是延著兩大主題來開展的,一是如何不戰?二是如何戰?另以〈始計〉與〈用間〉兩者貫穿全篇。「如何不戰」是討論如何策不戰之謀,建形於平 時施政之中與創勢於內外環境之上,是其思想的兩翼;是預防戰爭的思想,屬於國家安全的層面,為國家元首的職責。而「如何戰」是討論如何策必勝之謀,以正兵 拘束敵人,以奇兵出奇制勝,是其思想的兩軸;是追求勝利的思想,屬於軍事安全的層面,為將帥的職責。
因此《孫子兵法》不僅是將軍之書,更是帝王之學。而其兩大主題均需〈始計〉和〈用間〉。至於兩大主題的關係,孫子是以「兵者,國之大事。」為始,以「安 國全軍之道」為終,警惕世人,應先致力於「如何不戰」的追求,求之不得,才能開啟「如何戰」的思索。這是明君所應深思而良將所應警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