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彰竟是我那次自以為是的「演講法」的第一個受害者!當然這是他在幾年後參加我其他課程共修時,分享到他當時的情境,我也才知道的往事—被問時,他心臟猛跳的聲音,竟被隔鄰的參與者聽到了!那餘悸,想必重重地刻印在他的新學習體會中。
就這樣,從此,他和我結緣,一晃二十多年。我曾是他和他夫人的證婚人,看見他們的兩個寶寶出生、幼童、青春少年,如今已長得與爸爸一樣高大,卻是更加碩壯。而隆彰,因那說不周延,談也沒能貼切的妙緣,可是我回顧回台以來,參與過我主持各種課程最多的一位。用武俠小說的幽默,他被稱之為「大師兄」,真再傳神不過了。
如果我要用「二十五年」如一日的感受,來形容隆彰此人給我的意象的話,呈顯出來的他,是位凡事皆能統攝於「理」之人。他的「學士」階段學的是物理,這對往後的學習習慣,有著「冷處理」的訓練基礎和制約,但這並不意味他不熱情,只是他的熱情是內蘊的,較不外爍。沒有深沉的熱情,一個人不太可能長長久久堅持自己所肯定的價值。所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正如丹麥哲人齊克果所言一樣:「淨心在於致一。」對我來說,淨心,如「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對自己所要的、所信的,不間斷地踐行,遇挑戰誘惑,仍能一本初衷,再回歸,再出發。
隆彰,為了「讀書會」,他的「行腳」,幾乎是全台走透透,也是累月積年的樂此不疲。更可貴的是,他的走透透,並非那種「一招半式走天下」,趕集似的奔波;他的行腳,毋寧更是學習的自我成長。他且能從與不同的組群和個別參與者的對話中,吸納更多的生命智慧,並將之化成新見地,掘挖更深的學習動力。
他這本創作《讀書會結知己》,正是他那熱情經「冷處理」的結晶。就他所定的書題,讀者或許當即可以感受到,「讀書會」是他十多年來的生命託付;而結到「知己」,可就是他一路走來的內在報酬了。然而,如果你對「讀書」曾有過不怡悅,甚或痛苦而產生厄逆的圖像,那麼你可能不易當即融入此書名的意境。在現今這時間即金錢、忙碌即商業(busy-ness)的超快速時代,「結知己」不啻是遙不可企及的奢想?但如此的忙碌,不也正是人們心浮氣躁、暴戾四起,令生活絕少安寧,不知人生為何而活的肇始因原?若欲「安身立命」,或令自己的生命有所安頓,不正需要撥排一些寧靜時間給自己,瞑想一下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人的成長,必要在與人互動的信實關係中觀照得到。
讀隆彰此書,必先扣住他所謂的「讀書」主體,而這主體就是人,就是生命。人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活書,即使邏輯化的各類文字化的書冊,無不是為人而寫的。所以我可以大膽地提議,請讀者把讀書會視為「讀人」的聚會,那麼,透過也許是文字堆砌而成的文字書訊,其中必有你某存在現象的陳述。我認為這即是此書,也是讀書會的第一義;而其他的用心、方法、結構,如同樓梯的階梯,是上樓或下樓的工具而已。
孟子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隆彰發了大願,很慈悲地把二十多年來的帶領經驗,憑他一貫的思密能力,鉅細靡遺地,把實際的體悟化成理論;把已成的理論,帶回實際的帶領。這亦驗證了德哲:「只有實習,沒有理論,則是枉然;只求理論,不付諸實踐,則是浮空。」孔子的智慧來自如此的自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外聖者的智慧,似照明了隆彰寫此書的用心,「青出於藍,更甚於藍」,正是我欣然快慰為隆彰寫此序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