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的宿命如何磨練一個文藝青年的意志? ※ 戰爭經驗如何淬鍊一位少年文學家的志業? ※ 政體變更、跨越語言的挑戰如何讓一位現代詩人展現真與美的信念? 本書以陳千武已出版的各類書籍為主,輔以未對外發行的私家版,散見各詩刊、文學雜誌的作品,或陳千武的訪談紀錄,其他詩友提供的資料亦涵蓋在內。戰前的文學啟蒙除了深入分析私家版《徬徨的草笛》、《花的詩集》之外,並輔以後來發表之戰前生活追憶的各類作品,藉此深入瞭解陳千武文學少年期的中心思想。 戰爭前期和戰爭經驗,以陳千武集結成冊的小說集《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後改書名《活著回來》重新製版發行。)為主軸,輔以相關的戰爭史料包括口述歷史、文獻記載、田野調查等作交叉比對,探討陳千武詩文學創作上的精神轉折。尤其最困惑台灣人的「祖國情結」,本書中將深入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一九四六年四月於雅加達集中營台灣人同鄉會發起「明台會」,六月在新加坡集中營,發行五期的「明台報」,藉以還原當年台灣人對「祖國」錯縱複雜的感情。戰後轉換語言的潛伏期,作者將比對同一時代「笠詩社」同仁的經驗,呈現戰後初期台灣作家遭遇的困境及尋求突破的方法。戰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