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早期的小說多是傾向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織,再加上她童年經驗,以及要求比現實「更富於夢及驚詫的色彩」等問題,所顯現出來的女性寫作策略是心理的、社會的意義。這種寫作手法,可從她的《約伯的末裔》和《拾掇那些日子》裡的十四篇作品可窺見。
自從她旅居香港,創作〈香港的故事〉系列作品後,描寫了香港新移民——投奔香港的大陸同胞的故事,經由小說中人物的顛仆命運、蹇促生涯、看見了香港生活的另一景觀,白先勇稱此系列作品為「傳奇」;在施叔青筆下的香港絢麗多彩,但轉眼之間,卻變作陣陣鬼火燐光,繁華卻也淒清。
作者簡介
施叔青,1945年生於彰化鹿港,與施淑、李昂是同胞三姐妹。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高中時代,即開始寫作。
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約伯的末裔》,1981年開始創作「香港的故事系列」作品,至今結集出版小說集有:短篇小說集《約伯的末裔》、《拾掇那些日子》、《常滿姨的一日》、《愫細怨》、《完美的丈夫》、《情探》、《韭菜命的人》、《那些不毛的日子》;中篇小說集《牛鈴聲響》;長篇小說《琉璃瓦》、《維多利亞會所》等。現旅居香港。
自從她旅居香港,創作〈香港的故事〉系列作品後,描寫了香港新移民——投奔香港的大陸同胞的故事,經由小說中人物的顛仆命運、蹇促生涯、看見了香港生活的另一景觀,白先勇稱此系列作品為「傳奇」;在施叔青筆下的香港絢麗多彩,但轉眼之間,卻變作陣陣鬼火燐光,繁華卻也淒清。
作者簡介
施叔青,1945年生於彰化鹿港,與施淑、李昂是同胞三姐妹。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高中時代,即開始寫作。
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約伯的末裔》,1981年開始創作「香港的故事系列」作品,至今結集出版小說集有:短篇小說集《約伯的末裔》、《拾掇那些日子》、《常滿姨的一日》、《愫細怨》、《完美的丈夫》、《情探》、《韭菜命的人》、《那些不毛的日子》;中篇小說集《牛鈴聲響》;長篇小說《琉璃瓦》、《維多利亞會所》等。現旅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