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築師黃健敏策劃,各領域學者負責執筆
以「人人都是公共藝術家」為前提的台灣公共藝術整體紀錄
公共藝術的多元形式與象徵意義,在這樣的時代,不斷有新的風格與定義產生,它的姿態繽紛、語言生動,呈現於我們生活的舞台上。從小至美化的街燈、車站內具設計感的座椅,大至在公共空間內外一切引人注意、歡愉、討論的事物;或者是由一個政治、社會、族群等的共同「議題」、一個計畫案所衍生而出的公共藝術作品,皆在每個城市裡與路過的人巧遇、對話或擦身而過。「空間景觀‧公共藝術」系列是由黃健敏策劃,以都市、場域、形式與論述四個主軸出發的公共藝術叢書系列,其目的在於以生活化的文字,概述今日台灣公共藝術的發展與現況。在本書中,作者胡寶林以二十年來對於公共藝術的觀察,提出其獨特觀點。從公共藝術家不必做化妝師的角度,至設置在社區環境、族群認同等意象的「定點藝術」,他結合當代哲學觀點的省思,試圖推廣一個非泛論的公共藝術新美學:一切都可以是公共藝術的形式,只要能夠透過參與、認同與地緣的互動,既而邁向都市共同生活中的改革與創意,才是具有意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