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一书分上下两册,共有50多万字,19篇文章,上册有序论综述、永宁镇、铜鼓西部、下册为铜鼓东部、宗教文化。
这本书是法国汉学家劳格文主持、策划并多次参与的研究课题。劳格文是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研究生导师。是其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系列的第29集和 30集。劳格文先生多次到铜鼓开座谈会。
劳格文表示,一走进铜鼓,就能感到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也促使他产生由当地人书写当地历史的想法。《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正是按照劳格文先生所主持这项课题研究的思路完成的。据《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的主编、江西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刘劲峰 先生说,
“我们这项关于客家传统社会的专题研究,按照项目主持人劳格文先生的主张,一直坚持采用地方社会与文化的相整合研究方法来处理地方民俗文化的事项。原因是文化是有生命的,是一种活的变化体,与其所在的地方处境相依相持,息息相关。所以需要立体的处理,从地方的历史、经济、宗族、宗教等多方面来全面研究。并讲求文献与口述资料的双轨运用,案头工作与田野作业的配合。《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正是按照劳格文 先生所主持这项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由当地人写当地历史的方法来完成的。”
铜鼓县地处江西西北部的湘赣边界,明末清初,为避战乱,有大批客家人从闽粤赣相邻的三角地区迁到这里,从事农耕、伐木、造纸、水运、小商铺零售等经营。在与本地人的长期交往中,创造了一种独具风采的铜鼓地域文化,在这种地域文化中,既包含有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完满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色,例如在铜鼓,包括本地人在内有80%的人在讲客家话。保存完好的“肖翁家祠”“丘家大屋”,还有客家人早期教育启蒙学校“奎光书院”,习武场馆“武曲宫”。同时又包含有充满湘赣文化活力,并为本地人普遍接受的铜鼓原土文化。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客家文化进一步的研究挖掘并发扬光大产生深远影响。铜鼓县史志办主任、铜鼓客家联谊会常务理事陈春生说:
“法国汉学家 劳格文先生可以说与我们铜鼓县客家人有缘啊,他要编辑出版《客家传统社会丛书》,本来是取道铜鼓到九江市修水县的,当他来到铜鼓时,是我和宜春市方志办的袁赣湘先生陪同他的,我们挽留了他。他在铜鼓县的日子里,感觉到铜鼓的客家氛围很浓厚。几乎人人在公众场合都是用客家话交谈。还保留着具有铜鼓特色的客家乡土建筑和民俗文化。于是他把铜鼓作为他编辑出版《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一书的写作研究基地。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江西,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一腔浓浓的客家情缘。”
接到在香港印刷的还含着墨香味的《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书籍后,劳格文对此书高度赞扬,认为该书描写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对民俗的报道相当丰富,在《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中居前列。
此书出版费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甄选拨款支持计划补助。在组稿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江西赣南师院、广东韶关学院、江西宜春市方志办、铜鼓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史志办的大力支持。铜鼓县史志办的主任、铜鼓客家联谊会常务理事陈春生说:“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在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一书向世界发行,既可以看出法国的 劳格尔先生对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用他的举动唤起铜鼓人对文化遗产的情怀和客家文化的自信,也激励我们尤其是年青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铜鼓的客家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从《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一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当地一些老人甚至是主持过民俗礼仪的先生就可以说明这一点。铜鼓客家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也应看到, 从挖掘、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它的角度而言,同时又是任重而道远的!”
这本书是法国汉学家劳格文主持、策划并多次参与的研究课题。劳格文是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研究生导师。是其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系列的第29集和 30集。劳格文先生多次到铜鼓开座谈会。
劳格文表示,一走进铜鼓,就能感到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也促使他产生由当地人书写当地历史的想法。《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正是按照劳格文先生所主持这项课题研究的思路完成的。据《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的主编、江西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刘劲峰 先生说,
“我们这项关于客家传统社会的专题研究,按照项目主持人劳格文先生的主张,一直坚持采用地方社会与文化的相整合研究方法来处理地方民俗文化的事项。原因是文化是有生命的,是一种活的变化体,与其所在的地方处境相依相持,息息相关。所以需要立体的处理,从地方的历史、经济、宗族、宗教等多方面来全面研究。并讲求文献与口述资料的双轨运用,案头工作与田野作业的配合。《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正是按照劳格文 先生所主持这项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由当地人写当地历史的方法来完成的。”
铜鼓县地处江西西北部的湘赣边界,明末清初,为避战乱,有大批客家人从闽粤赣相邻的三角地区迁到这里,从事农耕、伐木、造纸、水运、小商铺零售等经营。在与本地人的长期交往中,创造了一种独具风采的铜鼓地域文化,在这种地域文化中,既包含有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完满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色,例如在铜鼓,包括本地人在内有80%的人在讲客家话。保存完好的“肖翁家祠”“丘家大屋”,还有客家人早期教育启蒙学校“奎光书院”,习武场馆“武曲宫”。同时又包含有充满湘赣文化活力,并为本地人普遍接受的铜鼓原土文化。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客家文化进一步的研究挖掘并发扬光大产生深远影响。铜鼓县史志办主任、铜鼓客家联谊会常务理事陈春生说:
“法国汉学家 劳格文先生可以说与我们铜鼓县客家人有缘啊,他要编辑出版《客家传统社会丛书》,本来是取道铜鼓到九江市修水县的,当他来到铜鼓时,是我和宜春市方志办的袁赣湘先生陪同他的,我们挽留了他。他在铜鼓县的日子里,感觉到铜鼓的客家氛围很浓厚。几乎人人在公众场合都是用客家话交谈。还保留着具有铜鼓特色的客家乡土建筑和民俗文化。于是他把铜鼓作为他编辑出版《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一书的写作研究基地。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江西,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一腔浓浓的客家情缘。”
接到在香港印刷的还含着墨香味的《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书籍后,劳格文对此书高度赞扬,认为该书描写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对民俗的报道相当丰富,在《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中居前列。
此书出版费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甄选拨款支持计划补助。在组稿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江西赣南师院、广东韶关学院、江西宜春市方志办、铜鼓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史志办的大力支持。铜鼓县史志办的主任、铜鼓客家联谊会常务理事陈春生说:“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在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一书向世界发行,既可以看出法国的 劳格尔先生对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用他的举动唤起铜鼓人对文化遗产的情怀和客家文化的自信,也激励我们尤其是年青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铜鼓的客家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从《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一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当地一些老人甚至是主持过民俗礼仪的先生就可以说明这一点。铜鼓客家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也应看到, 从挖掘、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它的角度而言,同时又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