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土情境中的聖餐 | 拾書所

臺灣本土情境中的聖餐

$ 190 元 原價 200

基督宗教裡的「聖餐」可與台灣人的「飲食文化」相關聯嗎?台灣的「米食文化」其實與台灣人的「生命禮俗」、「歲俗禮俗」息息相關,從出生滿月的「油飯」、婚姻習俗中的「大餅」及宴席的「米糕」、到「喪禮腳尾飯」的祭祀及喪禮後的「共餐」;或一年四季中的春天插秧播稻、夏天除草施肥、秋天收割碾米,到冬天年節歡慶,無一不與米稻關聯。春天播稻之際,以米飯、草仔粿、紅龜粿於清明祭祖。夏至,農忙之時,也不忘以糯米包粽謝天,迎接端午,龍舟競賽歡度佳節。秋收中秋之時,也以月餅、米食共渡,直至冬天到來,年關相近,米食年糕慶祝,期許年年高昇,並以米釀成米酒歡度年節。甚至延至元宵,吃到湯圓,才算結束年節。可見台灣人的「米飯」與「米酒」已經溶入台灣人的社會生活,在大自然四季循環中供養我們,成為台灣人感謝上蒼的心誠祭品,如同猶太人生活中的「麵包」與「葡萄酒」一樣,無可取代,是生活中必備的食物及年中節慶及生命禮俗中的謝天祭品。

能否以台灣人的「米食文化」作為本土聖餐的象徵轉移?或以台灣人的米食、米酒,或元宵的湯圓、端午的肉粽、中秋的月餅、春節的年糕等等作為聖餐食品?當然就值得討論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