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都「平城京」,就位於今日的觀光勝地「奈良」。古代的奈良是一處四面環山的盆地,數條河川流貫,滋潤了這塊沃腴的土地。
和銅元年(西元708年),元明天皇下了一道「遷都詔」,決定將都城從奈良盆地南端的藤原京遷至盆地北端的平城。於是成立「造平城京司」,同年12月舉行鎮地祭,正式展開新都城的興建工程。平城京的規劃用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寬約4.3公里,都市計畫採用「条坊制」,將「平城宮」置於北端中央,以南區分為「左京」和「右京」,再以中央南北向的朱雀大路為中心,規劃出東西向的条大路、南北向的坊大路,形成棋盤狀的整齊道路網絡。
和銅3年(西元710年),元明天皇正式遷都平城京。其間除了天平12年(西元740年),聖武天皇因藤原廣嗣之亂而短暫移住難波京之外,直到延曆3年(西元784年)的七十餘年歷史,平城京一直是天皇統治全日本的首都所在,共有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孝謙天皇再度即位)、光仁、桓武計八代七位天皇。
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後,遭到廢都的平城京漸漸為人所遺忘,宮城建物漸次傾圮,土地再度回歸農田。直到明治年間,學者關野貞在田中發現平城宮的基壇;昭和年間更確立了平城宮遺構的所在,而由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於1959年正式展開挖掘調査工作。參與其事的宮本長二郎,將團隊實際挖掘調查的成果撰著成本書;經由圖文搭配解析,後人更能了解這座一千三百年前的古都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