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筆者受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之邀,於府城台南古蹟大南門公園舉辦數場戶外音樂會。
其中一場《箏樂、茶道與陶笛的對話》,筆者首次與陶藝工作者官鋒忠先生、以及茶道展演者葉東泰先生聯合展演。
樂曲內容為《農村曲》、《牛犁歌》、《望春風》、《四季謠》、《六月茉莉》、《雨夜花》、《桃花過渡》、《安平追想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由於陶笛的音域有限,故在和官先生合作的過程當中,為了適應與協調彼此樂器中音色、音域以及力度等的搭配,筆者特別將所有樂曲以即興演奏方式重新改編與創作。
演出後,民眾反應熱烈,許多民眾詢問是否有任何有聲出版品。也促使筆者思索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
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
其中一場《箏樂、茶道與陶笛的對話》,筆者首次與陶藝工作者官鋒忠先生、以及茶道展演者葉東泰先生聯合展演。
樂曲內容為《農村曲》、《牛犁歌》、《望春風》、《四季謠》、《六月茉莉》、《雨夜花》、《桃花過渡》、《安平追想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由於陶笛的音域有限,故在和官先生合作的過程當中,為了適應與協調彼此樂器中音色、音域以及力度等的搭配,筆者特別將所有樂曲以即興演奏方式重新改編與創作。
演出後,民眾反應熱烈,許多民眾詢問是否有任何有聲出版品。也促使筆者思索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
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