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文字讀本(簡體書) | 拾書所

商周古文字讀本(簡體書)

$ 407 元 原價 468
古文字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它本身尚處於不斷地發展與成熟的過程之中、還有許多工作可做、待做。關於古文字學科教學體系的建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尤其是許多青年同志對古文字學感到與趣、感到學習的必要。這是因為古文字學的究材料和成果、可以被哲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文字學、乃至書法篆刻以及某些技術科學等學科和領域廣泛吸收和運用。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對古文字學、尤其是對古文字材料本身具有起碼程度的瞭解。因此、古文字學的教學——也可以說是普及與宣傳的問題、就日益迫切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既然是教學體系建設、那麼勢必首先遇有一個教材的問題:編什麼?怎麼編?這個問題近年來在古文字學界已經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視、開始有所研討和探究、然而見仁見智、看法尚未能一致。即以編什麼而論、有的認為應以講器物為主、兼及文字;有的言忍為應以考釋古文字的方法為主;有的認為應以講古文字的常識 為主;有的認為應在認字的基礎上主要講古文字的形音義和內部發展規律、兼及考釋方法;還有的認 為、上述內容都應該講;……看法盡管紛紜、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先編出幾種教材、然後再來討論、選擇。(參見趙誠《近幾年的古文字研究》、《中國語文天地》1986.2)
我們認為、古文字學要講的內容確實很多、但是其中不無輕重緩急之分;償若面面俱到、則教學難以從容、效果也難以保證。而古文字學無論其涉及面多寬多廣、它首先是屬於語言文字學的範疇的。這是因為並非任何傳世的或出土的古代器物、都是古文字學的研究對象;古文字學的對象、總是那些具有古文字材料的器物、甚至包括一部分原器物已經佚失而只有古文字搨本或摹本留傳的材料。同時、任何傳世或出土的古文字材料、都是當時語言的書面記錄、都首先有一個如何釋讀的問題。如果文字尚且不能基本釋讀、語義不能明瞭、那麼從其他角度例如器物、史實、思想、藝術等方面所進行的考證與研究、就難免不受影晌、有的甚至無從進行。語言文字之學、我國傳統稱為「小學」。它被看作是治學的基礎、歷來受到重視。同樣、要想入門於古文字學、釋讀能力的培養也可以說是一項最基本的功夫。 那麼、就文字釋讀的角度來說、如何進行古文字的教學呢?我們認為,由已故的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所創立的文選、通論,常用詞三結合的古代漢語教學體系,是值得古文字釋讀教學借監的。這種體系、由感性的語言材料入手、介紹某些實用的有關理論知識、著重於培養學習者一定程度的閱讀古書的能力、從而完成古代漢語作為工具課程的使命。近三十年來、許多全日制高等院校採用了這個教學體系、新興的成人教育系統也採用了這個教學體系。
事實證明、它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它不僅適用於封閉式的小課堂教學、也適用於開放式的遠距離教學;不僅適用於有教師講授的學習、也適用於「無師自通」式的自學。
古文字的釋讀、歸根結蒂、也是一個語言文字方面的閱讀能力問題。因此、可以並且應當吸收古代漢語教學的有效經驗、借監 文選、通論、常用詞三結合的方法、來編寫一種古文字學的教材或者入門之書。這本小書、就是從上述想法出發的一個初步嘗試。 另一方面、目前不少高等院校的古代漢語或漢語史的教學與研究、取材大抵還囿於傳世的典籍文獻而罕於顧及出土的古文字材料。眾所週知,古文字材料附麗於古代器物,埋藏於地下有年,未經傳論改竄、因而是更為可靠的古代漢語語言材料。如果説這類材料以前只是零縑散簡、尚不足以引起重視的話,那麼自清末以來,出土日夥、研究日精、已經蔚為大宗、卻仍視而不見、就未免有作爾自縛的遺憾了。不過、如今學術界的有識之士已經放大眼量、開始注意將古文字材料列為古漢語文選和漢語史教學與研究的取材範圍了。這種趨向、是令人欣慰的。因此、這本小書、也想在古代漢語和漢語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作一點材料上的小小奉獻。作為編寫者的我們、都是古文字學界的後進。我們在學習古文字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親炙過古文字學界已故的著名學者—— 中山大學容庚先生的教誨。容先生生前時常鞭策我們多讀書、多寫書。我們謹以共同合作的這本小書、作為一瓣心香、寄讬我們對於先師的綿綿不盡的思念。
本書的編寫、從選目、體例的確定開始、整個過程都得到李學勤先生的具體指導、書成之日、又蒙為之審訂並賜以序文;語文出版社田樹生先生也經常予以指導;並蒙前輩啟功先生書耑題簽。同時、我們還得到了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的慷慨贊助。在此一併表示我們的感激之情!
本書從醖釀到完成、歷時數年之久。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曾多方參考並廣泛引用前輩時賢的研究成果、有些未及一一注明。鑒於本書的性質、或當不以為掠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