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柏拉圖式與肉慾式愛情的偶然與巧合
百萬暢銷作家!俄羅斯最暢銷女作家烏利茨卡婭以暢快的故事、幽默且窩心感人的文字擄獲數百萬讀者
榮獲2004年俄羅斯「年度書獎」、2008年得到有諾貝爾文學獎指標的義大利「格林尚內‧加富爾文學獎」
這是一個俄羅斯男人與身邊十多位女人的生活、愛情、慾望、夢想與現實的故事。男主角舒里克由大學退休教授的外婆帶大,被期待成為一位體面的紳士,他是個心地善良、教養良好,但卻長不大、無法拒絕也無法承諾、充滿矛盾的濫好人。從他十八歲與初戀情人分手別離,到三十歲他再次遇到初戀情人二度別離,這十二年間他渾渾噩噩地荒唐度日,這兩次關鍵的轉捩點是他封閉自我與意識自我的分野。由於他十八歲時將外婆的死歸咎自己耽溺初戀情人,因此他封閉自己追求理想幸福的動力,對其他女性展現的只有憐憫,而非愛情,無論是生活上或肉體上的需要,他都因同情而不拒絕對方,真正的愛情卻是禁錮著。女人把他當作理想情人,他卻只是形式上應付對方任何需求,讓女人誤以為是愛。
小說透過舒里克與其他女人的交往,從他身邊的母親、外婆,到真心相愛過的初戀情人,以及給他性啟蒙的藝術家熟女、暗戀他的女同學、與他假結婚的女同學、肢障的女上司、慣性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者、侏儒界的名媛、法國來的留學生、妓女、朋友的前妻等發生過關係的十多位女性,刻畫了這整個大時代浮世繪中的女性群像,精彩得令人目不暇給,女性心理的細微變化描繪得教人拍案,而相映其間的時空風景,生活細節飽滿且橫生趣味。
媒體讚譽
一本危險卻又擄獲心靈的小說。 ──Galina Yuzefovich,俄國《每週雜誌》
這部小說結合了柏拉圖式與肉慾式的愛情,幸虧烏利茨卡婭能將兩者巧妙融合。
──Inna Bulkina,俄國《俄羅斯雜誌》
角色刻畫得彷彿是屠格涅夫筆下的人物重現,只是女主角更多了許多。 ──Aleksandr Alekseyev,俄國《新新聞》
烏利茨卡婭刻意挖苦自己早期寫作的那種根植於十九世紀的感傷主義路線,她先去挑起讀者的感傷情懷,又在小說骨子裡連續批判那種感傷調子,這無論在小說內的角色或小說外的讀者身上,都造成一種情緒上的兩極變化,這是一大創新。
──Mikhail Zolotonosov,俄國《莫斯科新聞報》
必須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才能將讀者的注意力緊緊扣住,尤其是扣在這個小說主角乍看之下是那麼不起眼的舒里克身上。──Vladimir Yarantsev,俄國《書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