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緬懷祖先,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人類共有的性向。世界上無論那一個民族都不乏尋根溯源的例子;但是人類的社會活動是複雜的,他們在政治鬥爭中有時要抹殺這個傳統,以達到一時的政治目的,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只是短暫的一瞬,終不能改變民族的本性。
作者十四歲離開家鄉在國共戰火下逃生:從大陸到台灣、再到海外,畢生漂流異域,但對家鄉的繫念無時或已,念念要為他們的家族寫一本一百年來的遭遇;一個家族在大時代中的遭遇其實就是對這個時代的具體描述。自1977年起到大陸去探親訪舊不計其次數,黃三以悲天憫人的胸懷,樸實流暢的文筆,為我們敘述他們家族的遭遇、為這個時代作了親身的見証。
作者在〈自序〉中引用其曾高祖恩彤公在五十歲時,在咸豐元年(1851辛亥)第一次修訂《汶南黃氏世譜》的後序裏說:「人活一百歲,也不過轉眼間的事。活著的時候辛辛苦苦、求名謀利、貽愛子孫;一兩代以後,湮沒荒草,再無人知道你的名字和來歷。為了淵遠流長、讓後人知道自己的來源,就要常修家譜,數十年必修訂一次。」宣統三年(1911辛亥),一個甲子以後,再次重修的這份《汶南黃氏世譜》。
〈自序〉中再言:「1911年到現在九十年過去了,這中間在人類的歷史上發生了太多的事故和變遷:兩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新中國建立、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中國開放改革;這些變故和災難遠遠超過了前兩個世紀;在我們黃家這一族之內就更是歷經大變,四方播遷。為了不忘祖先來源,我們這一代子孫應當在《世譜》的後面填補一下這九十年來的空白。」所以作者於75歲高齡,努力用心的從遠在比利時的異鄉,在台北出版了這一本《汶南黃氏源流》。
在將圓了重修世譜的心願之際,作者補了〈後記〉:「本書多承秀威資訊公司數位出版部協理李坤城先生大力而耐心地規劃,乃於短暫的期間推出。兩岸三地海天遼闊,要把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尤其近世和現存親屬的支脈關係,逐一查證核實,在故鄉必須有人全力以赴,那就是堂侄黃漢昌,他風雨無阻,追根究底。筆者旅居歐洲,拜現代科技資訊之賜,兩岸三地通過網絡聯繫、密切配合,幸底於成。坤城先生處事嚴謹寬容,原稿一改再改,尤其是世系表一再變動,他都不厭其煩,在此也感謝配合製表改稿的秀威資訊同仁,衷心感謝。黃三謹誌2005年12月六日於比京布魯賽爾」。
〈扉頁之言〉汶南就是汶水之南,汶水在山東境內泰山腳下,現今寧陽縣的北境;這一帶居民的祖先大都由山西洪洞遷來。我要敘述的是:寧陽縣添福莊黃家的淵源。
作者十四歲離開家鄉在國共戰火下逃生:從大陸到台灣、再到海外,畢生漂流異域,但對家鄉的繫念無時或已,念念要為他們的家族寫一本一百年來的遭遇;一個家族在大時代中的遭遇其實就是對這個時代的具體描述。自1977年起到大陸去探親訪舊不計其次數,黃三以悲天憫人的胸懷,樸實流暢的文筆,為我們敘述他們家族的遭遇、為這個時代作了親身的見証。
作者在〈自序〉中引用其曾高祖恩彤公在五十歲時,在咸豐元年(1851辛亥)第一次修訂《汶南黃氏世譜》的後序裏說:「人活一百歲,也不過轉眼間的事。活著的時候辛辛苦苦、求名謀利、貽愛子孫;一兩代以後,湮沒荒草,再無人知道你的名字和來歷。為了淵遠流長、讓後人知道自己的來源,就要常修家譜,數十年必修訂一次。」宣統三年(1911辛亥),一個甲子以後,再次重修的這份《汶南黃氏世譜》。
〈自序〉中再言:「1911年到現在九十年過去了,這中間在人類的歷史上發生了太多的事故和變遷:兩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新中國建立、東西冷戰、蘇聯解體、中國開放改革;這些變故和災難遠遠超過了前兩個世紀;在我們黃家這一族之內就更是歷經大變,四方播遷。為了不忘祖先來源,我們這一代子孫應當在《世譜》的後面填補一下這九十年來的空白。」所以作者於75歲高齡,努力用心的從遠在比利時的異鄉,在台北出版了這一本《汶南黃氏源流》。
在將圓了重修世譜的心願之際,作者補了〈後記〉:「本書多承秀威資訊公司數位出版部協理李坤城先生大力而耐心地規劃,乃於短暫的期間推出。兩岸三地海天遼闊,要把一個家族的歷史變遷,尤其近世和現存親屬的支脈關係,逐一查證核實,在故鄉必須有人全力以赴,那就是堂侄黃漢昌,他風雨無阻,追根究底。筆者旅居歐洲,拜現代科技資訊之賜,兩岸三地通過網絡聯繫、密切配合,幸底於成。坤城先生處事嚴謹寬容,原稿一改再改,尤其是世系表一再變動,他都不厭其煩,在此也感謝配合製表改稿的秀威資訊同仁,衷心感謝。黃三謹誌2005年12月六日於比京布魯賽爾」。
〈扉頁之言〉汶南就是汶水之南,汶水在山東境內泰山腳下,現今寧陽縣的北境;這一帶居民的祖先大都由山西洪洞遷來。我要敘述的是:寧陽縣添福莊黃家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