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的左派史學大師 艾瑞克.霍布斯邦,21世紀初最新著作,給世界最強有力的建言!
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霍布斯邦這本最新著作,收入了他近年來於世界各地演講的十篇短文,不但篇篇貼緊時事,深刻考察、分析世界潮流,更指出今日人類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
對於意欲一窺歷史大師的豐富見地、理解世界強權消長、全球化經濟之後的民主發展,以及國際情勢脈絡者,本書是最佳選本。
本書重要說明:「歷史學家能為這項工作貢獻什麼呢?他們的主要功能,除了記住其他人已經忘記或想要忘記的事情之外,就是盡可能從當代的紀錄中後退,而以更寬廣的脈絡和更長遠的視野去觀看與理解。」
自1960年代以後,國際知名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秉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歐美人士。他甚至以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迄今為止,秉持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全球化」成為霍氏關切的議題。他以「一位站在第三個千禧年開端的歷史學家」的身分,「試圖考察、分析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情況,以及今日我們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即:
1.「戰爭與和平」在21世紀的發展;
2.世界帝國的過去與未來;
3.民族主義的本質和變化脈絡;
4.自由民主的前景;
5.政治暴力與恐怖主義。
其中最主要的觀點,也是貫徹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霍布斯邦對美國政府於九一一事件以後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所抱持的深刻批判立場。
美國於2001年決定建立單手支撐的世界霸權,廢除行之有年的國際慣例,認為自己有權利在任何喜歡的時刻發動侵略戰爭或其他軍事行動,並真的如此行動。
但武力干預真的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嗎?
整個20世紀裡,以軍事力量干預外國事務的紀錄中,即便干預者是世界超強,也沒有任何一次是成功的。不論那些強權如何吹噓他們的征服行動為受害者帶來多少好處,或白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性為其他有色民族做了多好的安排。
美國從2001年開始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其背後根本不具備任何人道主義的考量。雖然美國很快就推翻了塔里班和海珊政權,但這兩場戰爭都沒得到勝利,而其目的當然也絕非對外宣稱的:建立西方價值的民主政權,以作為該區其他尚未民主化之社會的明燈。
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已成為一個眾所公認的具有威脅性的軍事強權。也許這是有史以來頭一次,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都把美國孤立為不得人心的國家。
軍事力量凸顯出美國經濟的弱點,它的巨額貿易赤字如今是由亞洲投資者在撐持著,這些投資者已經快速抽手,不再把經濟利益放在支持不斷滑落的美元之上。在世界貿易組織裡,美國再也無法與顧客談判。今年爆發的二次房貸風波,更顯示其經濟逐漸走下坡的窘境。它同時也彰顯出歐盟、日本、東亞,甚至是第三世界主要生產者所組成的集團組織的經濟影響力逐漸升起。
實際解決方案的提出,並非歷史學家分內的工作。但從過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脈絡,而為了所有人類的福祉,國家之間可以採行的立場,答案已呼之欲出。
簡言之,從過去到現在的角度來看,歷史少有捷徑──這亦是一位偉大歷史學家從活過上個世紀的經驗,以及對它所做的深刻反省,所分享的最寶貴的一課。
與過往學術巨作不同,霍布斯邦這本最新著作,收入了他近年來於世界各地演講的十篇短文,不但篇篇貼緊時事,深刻考察、分析世界潮流,更指出今日人類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
對於意欲一窺歷史大師的豐富見地、理解世界強權消長、全球化經濟之後的民主發展,以及國際情勢脈絡者,本書是最佳選本。
本書重要說明:「歷史學家能為這項工作貢獻什麼呢?他們的主要功能,除了記住其他人已經忘記或想要忘記的事情之外,就是盡可能從當代的紀錄中後退,而以更寬廣的脈絡和更長遠的視野去觀看與理解。」
自1960年代以後,國際知名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秉持他的世界觀,成為少數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歐美人士。他甚至以老一輩的「革命分子」身分,關心「嬉皮世代」。迄今為止,秉持無國界的世界主義以及平衡觀察的視野,「全球化」成為霍氏關切的議題。他以「一位站在第三個千禧年開端的歷史學家」的身分,「試圖考察、分析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情況,以及今日我們所面對的主要政治課題」,即:
1.「戰爭與和平」在21世紀的發展;
2.世界帝國的過去與未來;
3.民族主義的本質和變化脈絡;
4.自由民主的前景;
5.政治暴力與恐怖主義。
其中最主要的觀點,也是貫徹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霍布斯邦對美國政府於九一一事件以後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所抱持的深刻批判立場。
美國於2001年決定建立單手支撐的世界霸權,廢除行之有年的國際慣例,認為自己有權利在任何喜歡的時刻發動侵略戰爭或其他軍事行動,並真的如此行動。
但武力干預真的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嗎?
整個20世紀裡,以軍事力量干預外國事務的紀錄中,即便干預者是世界超強,也沒有任何一次是成功的。不論那些強權如何吹噓他們的征服行動為受害者帶來多少好處,或白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性為其他有色民族做了多好的安排。
美國從2001年開始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其背後根本不具備任何人道主義的考量。雖然美國很快就推翻了塔里班和海珊政權,但這兩場戰爭都沒得到勝利,而其目的當然也絕非對外宣稱的:建立西方價值的民主政權,以作為該區其他尚未民主化之社會的明燈。
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已成為一個眾所公認的具有威脅性的軍事強權。也許這是有史以來頭一次,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都把美國孤立為不得人心的國家。
軍事力量凸顯出美國經濟的弱點,它的巨額貿易赤字如今是由亞洲投資者在撐持著,這些投資者已經快速抽手,不再把經濟利益放在支持不斷滑落的美元之上。在世界貿易組織裡,美國再也無法與顧客談判。今年爆發的二次房貸風波,更顯示其經濟逐漸走下坡的窘境。它同時也彰顯出歐盟、日本、東亞,甚至是第三世界主要生產者所組成的集團組織的經濟影響力逐漸升起。
實際解決方案的提出,並非歷史學家分內的工作。但從過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脈絡,而為了所有人類的福祉,國家之間可以採行的立場,答案已呼之欲出。
簡言之,從過去到現在的角度來看,歷史少有捷徑──這亦是一位偉大歷史學家從活過上個世紀的經驗,以及對它所做的深刻反省,所分享的最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