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文學史【古典篇】
發表人: 高雄市文化局
台灣曾經過荷蘭、明鄭、滿清、日本的統治,高雄也曾稱為打狗、萬年縣、鳳山縣;然而,不論政權如何更迭,行政區劃如何變動,貫穿時空、永恆不變的是文學,它始終與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共見共聞、同悲同喜。
早在十六世紀初期,即有馬卡道族人居住在打狗平原,雖然未見留有文字遺跡,但口傳文學中已記錄這群先住民的生活樣貌。明鄭、清領時期,漢文化隨著閩南移民來到台灣,宋永清、李丕煜、朱仕玠等流寓、宦遊文人及卓夢采、卓肇昌、錢元揚等在地文人都留下可觀的詩文作品,漢語文言文學也逐漸在高雄生根發展,即使一九二○年代之後,新文學興起,苓州吟社、旗津吟社、壽峰詩社仍依然吟唱不輟,為高雄的古典文學延續一縷命脈。
除了文人創作的詩文外,流傳在民間的歌謠、諺語、傳說、故事等通俗文學,表現出先民最真實的思想與情感,也反映當時社會的民情、風俗與制度,亦深具保存的價值。日治時期,李獻璋、莊松林、朱點人等文士為保存本土文化,展開民間通俗文學的蒐集與編寫,流傳於高雄的「林道乾」、「林半仙」、「鄭國姓打台灣」等故事一一完整呈現。終戰之後,高雄文史作家凃麗生、林曙光等人持續投入通俗文學的采錄,「卓肇昌」、「半屏山」、「芋姆婆仔」等故事也紛紛化成文字,保存了最貼近常民生活的聲音。
這些口傳文學、古典文學與通俗文學,呈現早期文人的思想面向,也反映民間的文學樣貌,是認識高雄文學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不過,由於古典文學的年代久遠,解讀不易;通俗文學則又被視為街談巷議,難登大雅,以致常為人所忽視。
本人自接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以來,即將建構本市的文學史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委請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及彭瑞金教授擔此重任,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高雄市文學史》的「古典篇」。本書深入論述高雄市古典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發展軌跡,填補了本市文學史最為人忽略的一段,相信必能引領所有文學同好進入歷史長河,感受高雄文學的多元面貌與豐美內涵。
高雄市文學史【現代篇】
繼二○○六年出版了《高雄文學小百科》,文化局團隊便積極著手高雄文學史的編纂及出版作業,歷經一年六個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記錄高雄文學發展的文學史。這也是繼彰化、台中縣市、苗栗縣等地出版文學史之後,由官方所推動的文學工程,堪與上述文學史並列為建構台灣文學史的重要支柱,對本市文學發展深具意義。
文學能展現一個城市及其居民的內在美。高雄市文學史是「高雄人」的文學史,是發生在「高雄市」這個生活空間的文學活動紀錄。「高雄」文學的發展始自一六六二年鄭氏時代這個區域裡的原住民的口傳文學,歷經1920年台灣新文學運動以降至21世紀初的近、當代,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所發生的文學史實。以現代篇為例,黃石輝引領風騷的鄉土文學論戰、鄭坤五的地方開拓史小說、徐坤泉的大眾小說、台灣文學評論的開拓者劉捷、社會運動家楊逵於居住高雄時完成其成名作〈送報伕〉,以及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都對台灣文學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為與貢獻。除此之外,高雄作家及其作品皆能反映高雄都會特性,譬如移民文學及多種族文學,高雄文學的社會實踐力道十足,包括參與南方綠色革命及政治社會改革運動等,在在顯示高雄文學的豐富、多元及其獨特風格。
回顧這兩年來我們在文學領域的耕耘,從高雄作家資料的蒐集、文學活動的推廣、作家的行銷及文學薪傳的推展等,都有相當豐碩的成果。《高雄市文學史:現代篇》一書中所論述的作家,大都已收錄於高雄文學館的「高雄作家資料專區」,包含照片、簡歷、手稿及作品等,透過具體的物象來呈現高雄文學的逢勃發展概況,高雄文學館同時也建置了「高雄文學發展大事紀」、「高雄作家數位典藏」,多管齊下綻放高雄文學的光芒。
本書具體呈現時代背景和作家、作品的特色,可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掌握高雄文學發展的脈絡,是瞭解現代高雄文學所不可或缺的寶貴參考資料。高雄文學展現海洋首都「海納百川」的胸襟與廣闊的包容力,在已建立的文學基礎上繼續精進,相信必能在台灣文學園地裡大放異采